幫曹操擒呂佈的幕後大功臣是誰

2016-08-17 21:42:59

  下一步,便有與曹操爭霸的可能性,眾人皆畏懼,隻有郭嘉不以為意,認為孫策雖驍勇,但在江東並未真正站穩腳跟。不但不能構成威脅,他自己反有性命之憂。又被郭嘉言中瞭,孫策果真死於許貢的傢客之手。這個預測的準確性似乎誇張瞭一些,簡直像是郭嘉在詛咒孫策。然而從郭嘉的觀點來看,孫策的死就是必然的瞭。本是袁術手下一將,借兵起事,而得江東。

  殺江東豪傑,怎不惹人怨恨?可能江東之人不滿者有很多,可孫策為人“輕而無備”。這當然有被刺客所殺的可能瞭。這種推斷力,還是來源於知人。 曹操雖然在官渡之戰中擊敗袁紹,然而袁紹雖死,餘黨尚在。此時,曹操若是舉兵討之,會花費相當的兵力。郭嘉一眼就看出袁紹廢長立幼,必然帶來袁氏兄弟間的反目。若此時曹操揮兵轉討劉表,二袁將自相殘殺。曹操坐收漁利即可。

  亦如其所料。也許正是有這種“隔岸觀火”的觀點,使小說《三國演義》上為郭嘉編寫瞭個遺計定遼東的故事 平烏桓似乎是最為弄險的一次,“虛國遠征”的危險想必誰都知道,萬一劉表來襲,不僅烏桓不能定,而切許都也難保。

  郭嘉在分析之後,作出瞭這樣一個大膽的推測:劉表決不敢來犯。這個推測是風險極大的。但郭嘉對他的推測很自信,曹操也相信他。奇襲烏桓,是袁氏二子無處可逃。 看完這些,你也許對郭嘉的才能有幾許認可瞭吧,但立即會有人用其“不治行簡”來反駁。說其為人太過狂放。首先,我一直不太明白什麼叫“不治行簡”。陳群又為何揪此不放,多此的指責郭嘉。作為謀士,郭嘉很出色,又沒有什麼道德問題,何必沒完沒瞭的糾纏呢?我並不是說是個人才就應該“恃才放曠”,做個像荀彧般的守禮之士當然更好。

  但不奉守儒傢之禮,也不至於要“熟廷訴嘉”吧?有人說郭嘉太不象話,依仗曹操對他的喜愛就別人越說越來勁,我倒是想說說陳群,既知說也無用,何必總不忘一提呢?(難道是因為每訴之,曹操悅其持正嗎?) 郭嘉的“十勝十敗”也頗引人非議,雖說太鋪華。但也確實是事實,袁紹為人,用人而疑,不會決策,不納忠言,其手下,朋黨禍重。謀臣之間互不能容,所以他的失敗是必然的。而且“十勝十敗”無非是論戰之時的一段,袁曹兩傢的分析。

  不管他怎麼說,隻要說中要害即可。有不少人以次大做文章,說郭嘉善於奉承討好,甚至由此涉及到他的人品問題,那也是沒有道理的。 縱觀其一生,知人至深,善謀善斷,雖不知能否才過孔明(歷史不給我們這樣一個機會),但絕對算是三國謀臣策士中的佼佼者。曹操的評論“平定天下,謀功為高”,他是可以說是當之無愧的!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