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7 23:00:41
影視劇裡大熱的“甄嬛”,在歷史上為乾隆的母親鈕祜祿氏,居住於壽康宮。記者在她的寢宮看到故宮現存最大的黃花梨傢具——高2.9米,單櫃寬1.76米的兩組黃花梨雕龍立櫃。據介紹,此櫃子當年由官員進獻入宮,皇帝龍顏大悅,大大賞賜瞭進獻者。
櫃子平時用於放置皇太後的生活用品。其不為人知的“機關”在於,櫃子下部有一個暗格,其上單設鎖,內藏金銀珠寶,據說當時暗格箱子的鑰匙就隨身別在皇太後的腰間,可見其中都是皇太後的愛物。
慈寧宮:文物著“隱身衣”首次裸展
雕塑展的一大特色是很多首次亮相的大體量文物,故宮博物院首次采用“裸展”的方式進行呈現,即沒有展櫃,沒有玻璃隔擋,觀眾和文物可以進行直接“面對面”。這對管理和文保都是一種考驗。
據介紹,為瞭確保文物的安全,故宮為其塗瞭一層保護材料,這種材料不傷害文物本體,觀眾從表面看不出來,而且通氣效果好,不會把濕氣憋在文物體內。
4噸重大石佛哭臉變笑臉
展覽中北齊的一佛二菩薩像體量巨大。雕像用白石雕成,體現瞭北齊時期河北地區佛教造像的特征。雖然佛與菩薩像的形體十分高大,但是雕刻卻十分精細,比如佛像袈裟厚重的質感,菩薩手指柔軟豐腴,同樣的白石雕鑿,卻做出瞭兩種截然不同的藝術效果。
故宮專傢介紹,僅中間的大石佛就重達4噸多。此前20多人用瞭20多天才將大佛立起來,之前大佛一直在庫房“躺著”。頗為神奇的是,大佛孤寂地“躺”在庫房的時候臉上展現出“哭相”,而如今得以直立展出,燈光下卻展現出迷人的微笑。專傢解釋稱,這是因為觀察角度的不同導致的不同視覺效果。
展廳中有一尊緊緊擁抱的東漢石像頗為引人矚目。
據故宮專傢介紹,這對相擁而坐的男女形象出自四川彭山一座墓的墓門第三層門楣上,應當是墓主人夫妻生活的表現。
1941年,川康古跡考察團發掘瞭這個墓葬,擁抱像的發現在當時引起瞭不小的轟動,圍觀者甚眾,以至於嚴重踩踏瞭周圍的麥苗,擾亂瞭生活次序,而維護倫理道德的人們也意欲毀壞這“有傷風化”的不雅之物。
無奈之下,考察組在向上級——時任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主任與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考古組組長的李濟先生請示後,將擁抱像切割下來,移運到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庫房保存,後移交故宮博物院。本次展出,曾經的“有傷風化”在如今看來更像是“秀恩愛”。
故宮將開放4區域 遊客可遊“後宮”登午門城樓
明日起,登城樓俯瞰紫禁城全貌、走進西六宮看後宮女人生活都將成為遊覽故宮的新方式。
昨日,故宮博物院介紹,今年的90周年院慶日依然不會有大型慶典紀念儀式,而是將如約開放4大區域和8個展覽,為觀眾呈現豐盛的文化大餐,新增區域和展覽均不另行收費,憑門票即可參觀。新開放的區域包括寶蘊樓、慈寧宮區域、午門雁翅樓區域、東華門;八個展覽分別設置,包括原狀陳列、常設專館、專題展覽多個類型,開放面積由目前的52%增加至65%。
此外,還新增瞭一條“空中”遊覽路線,觀眾可以登午門城樓看東西雁翅樓的萬壽慶典展,同時沿東雁翅樓城墻漫步至角樓,再轉向東華門區域,俯瞰紫禁城的同時一探故宮建築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