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的失敗:送上妹妹都沒套住劉備

2016-08-09 21:03:19

  那麼,孫權和劉備為何同時如此看重荊州的地理位置和地緣優勢呢?

  這在諸葛亮傳的《隆中對》中可以找到答案:

  其一,“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

  其二,“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這就是說,東吳擁有長江之險,坐擁西川的劉備與東吳的孫權聯手,既可以北拒曹操,還可以消滅曹操。而荊州正好位於西川與東吳之間,此時,誰控制瞭荊州,誰就掌握瞭兩傢聯手的主動權和話語權。

  當然,孫劉聯手抗曹也曾有過良好的蜜月期。那是劉備被曹操的大軍追趕得狼狽不堪之時,劉備隻好“遣諸葛亮自結與孫權”。在周瑜等年輕將領極力主張堅決抵抗之下,孫權“與先主並力,與曹公戰於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劉備與孫權“水陸並進,追到南郡。時又疾疫,北軍多死,曹公引歸”。這就是中國瞭歷史上以少勝多的典型戰例“赤壁之戰”。

  而這一場大戰,也從而確立瞭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基礎。 赤壁之戰後,在東吳有識之士魯肅等人的推動下,孫權開始向劉備大幅度的政策傾斜,以與劉備保持良好的互動關系,所以,原無安身立命之地的劉備,才可以“借”的名義,獲得在荊州休生養息的機會。而且制定瞭以荊州作為進攻西川益州的根據地。

  因此,劉備是一萬個不願意歸還荊州的。在這種情況下,周瑜提出瞭最佳方案,就是“孫權嫁妹”的美人計。 然而,形勢的發展完全出乎孫權和周瑜的意料之外,“孫權嫁妹”反而引起雙方發生尖銳的矛盾,孫權之妹成瞭劉備的夫人之後,不僅絲毫沒有意識到身負振興東吳的政治重任,反而幫助劉備從東吳追兵的圍困中從容逃脫,讓東吳失去瞭取回荊州的大好時機。這讓孫權和周瑜都感到,“賠瞭夫人又折兵”,一招錯成千古恨。

  後來,孫權之妹跟隨劉備身邊自覺無趣而歸寧,途中又遇趙雲截江奪阿鬥,於是,孫劉兩傢的婚事遂以孫權失盡體面而結束。從此,孫劉兩傢聯手抗曹的蜜月期結束,從而開啟瞭孫劉兩傢戰雲密佈的交惡期。

  後來,關羽主政荊州,北拒曹操,屢立戰功,水淹七軍,威震華夏。這讓孫權不敢輕舉妄動。為瞭取回荊州,孫權隻好派出魯肅與關羽之間的直接談判。但是,此時劉備,以及關羽等人都已將“聯孫拒曹”戰略方針置於腦後而不顧,因而,東吳取回荊州的議案便遭到瞭關羽的嚴詞拒絕。於是,便發生歷史上著名的“肅邀羽相見”的“單刀會”。當然,這場震驚天下的“單刀會”最後以不歡而散結束。

  為瞭取回荊州,孫權再一次表達瞭“更尋盟好”的姿態,“權遣使為子索羽女,羽辱罵其使,不許婚,權大怒。”孫權派使臣為兒子向關羽的女兒提親,這無疑又是一次孫劉兩傢聯姻的事件。按說,這正是劉備修補和恢復執行“聯孫拒曹”戰略的良機。

  然而,事情卻再一次發生逆轉,向更加危險的方向發展。 說起來,這次孫劉兩傢親事的無果而終,責任並不全在關羽,劉備自己在當初對孫劉兩傢聯姻之事以私奔決絕收場,這對關羽無疑有極大的影響,如果同意將女兒許配給孫權之子,無異與劉備步調不一致。當然,關羽也可婉拒而不“辱罵其使”,這也正是關羽將“聯孫拒曹”戰略方針置於腦後而不顧的必然結果。

  本來,劉備的蜀漢與孫權的東吳是山川相連、唇齒相依的近鄰和親傢,劉備與孫權之妹、孫權之子與關羽之女這兩樁婚事都以交惡結束,蜀漢與東吳的聯盟自然難以實現。孫權痛定思痛,結果采取瞭呂蒙的方案,開始麻痹關羽,用白衣渡江的計謀奪回瞭荊州,最後殺害瞭關羽。當然,一向視“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的劉備不能接受關羽遇害之事,於是,便打出復仇的大旗,舉傾國之兵沿江東進,但在戰術上屢犯錯誤,被東吳名將陸遜所擊潰,結果羞愧交加,病死於白帝城。

  由此不難看出,周瑜和孫權的美人計雖然當時沒有套住劉備,但是,劉備最後也沒有逃脫由於自己盲目放棄“聯孫拒曹”的戰略方針而挖下的復仇陷阱。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