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九鼎的下落之謎:揭秘大禹所制的九鼎的下落

2016-08-09 21:13:21

  到瞭清朝,全祖望、沈欽韓等學者對上述傳統說法公開表示懷疑,並作瞭新的探索。王先謙在《漢書補註·郊祀志》中除引用全、沈二傢之說外,又作瞭進一步的發揮,其主要內容大體可以歸結為以下三點:(一)周人為防止大國覬覦,加上經濟困難,采取瞭毀鼎鑄錢的下策;對外則詭稱丟失,不知去向。(二)史載秦滅周取鼎,為時人揣度之辭,並非事實。(三)秦人謬傳九鼎沉入泗水,秦始皇也受到愚弄。這些說法足以發人深思,但未必即為至論。

  九鼎既然被周人視為天命之所在,也就隻能與社稷共存亡,豈有因大國覬覦而自行銷毀之理?況且九鼎鑄於夏初,器形不會太大,楚莊王就曾以鄙夷的口吻說:“楚國折鉤之喙,足以為九鼎。”(《史記·楚世傢》)可見九鼎之“重”,隻存在於傳統的神秘觀念之中,而不是實物本身的價值。東周統治者能為少量之銅而毀鼎鑄錢、甘心自隳天命嗎?

  細審古籍中有關記載,對九鼎遺失的時間和地點雖然說法不一,但並無已被銷毀的材料。因此,我們有理由寄希望於考古工作的進展。九鼎如失於東周滅亡之前,那麼埋沒於關東的可能性就比較大;如失於秦末,那麼埋沒於關中的可能性就比較大;要是項羽破秦後載歸彭城,那倒極有可能“淪沒於泗水彭城下”,但與《漢書》記載的年代又相距甚遠。如能將這些問題考辨清楚,對於尋找九鼎的下落,也許不無裨益。

  九鼎作為王權象征的時代是一去不復返瞭,但它作為我國進入文明時代的標志,卻有著不可磨滅的意義。因此九鼎的文物價值和象征意義是不可估量的。我們相信九鼎一旦重見天日,必然會發出更加燦爛的光輝!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