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3 13:45:38
好景不長,呂子明白衣渡江襲取荊州,魏吳聯兵大破關羽,劉備出兵伐吳卻被陸伯言火燒連營全軍覆滅,臨死前托孤給諸葛亮。諸葛亮上臺之後大包大攬,文治武事事事親力親為,嚴重影響瞭接班人的培養,他又痛感於漢之覆滅,提出瞭“親賢臣,遠小人”的主張,可是他矯枉過正,令蜀漢的人才政策出現瞭嚴重失誤,不但沒有糾正劉備時期重出身的毛病(典型就是趙子龍,終其一生,戰功無數,出征時的職務卻都不過是中護軍之類,打仗有份,分功無份,而且不單劉備在日封官遠比不上與劉備有兄弟之情的關張、出身名門的馬超,就連劉禪在諸葛亮死後封謚舊日文臣武將也沒有他的份,到最後還是薑維等人連名上書才為他爭取到身後的榮譽),而且將人才品行放到瞭才幹之上,重用的董允、蔣琬等文官雖然不是無能之輩,而且一個個清正廉明,但距離治國之才卻相去甚遠。馬謖是當時蜀少有的智謀之士,可以成為一流的軍師,可武侯卻讓他和自己一樣當瞭大將,失瞭街亭明明是自己用人不當,卻推罪馬謖,上演瞭一出“揮淚斬馬謖”。而他帶兵出征時每每故弄玄虛,搞得手下眾將隻能聽令行事,毫無自由發揮的餘地,像魏延獻計奇襲關中就被他斷然否決,結果六出祁山而無功,最後自己也被司馬仲達拖死在軍中,臨死還疑心魏延有謀反之心,遺計給楊儀殺瞭魏文長。李嚴本是蜀中大將,因為犯瞭過失被諸葛亮打入冷宮,諸葛亮死後李嚴自嘆終身不能再得復用,可見諸葛亮的傢長作風,他貶的人就算自己死瞭也沒人再敢起用。
諸葛亮死後,因為他的人才政策,蜀中除瞭薑伯約之外,已經再沒有其他出類拔萃的人才。反觀曹魏,當年曹操用人唯才是舉,陳孔璋為袁本初作檄文大罵他一傢三代,袁紹被沒後,孟德卻以“此可愈頭風”為由將他收入帳下。當年為敵兵所敗時他說:“唯魏種且不棄孤。”魏種卻偏偏舉全城向敵軍投降,及至之後他生擒魏種,左右請殺之,他卻說:“唯其才也。”又釋而用之。雖然在對待張松的態度上出現失誤,令自己一統天下的願望始終未能實現,但他成功的人才政策卻一直在魏和之後的晉得到瞭延續。鄧士載出身貧寒,在魏卻連受提拔,總督諸軍抗蜀,令薑維不得越雷池一步。到晉伐蜀伐吳時,晉依然人才輩出,遙遙領先於蜀吳。
在人才對比如此失調的情況下,薑維以一省之力以攻代守,力抗擁有全國領土三分之二的魏,而且勝多負少,足可稱得上是一代將才,可惜武侯遺毒太深,西蜀終於滅亡。
公元263年,鐘會,鄧艾領大軍征蜀。由於後主聽信師巫之言,不肯按薑維之言派廖化守陰平、張翼守陽安,隻在宮中飲宴歡樂,而黃皓竟隱匿告急文表(此人後被凌遲真是死有餘辜),致使漢中天險被鐘會一攻及破。漢中已失,薑維采取廖化的建議合兵一處,死守劍閣天險。可惜他沒有聽從董厥之言派人回守成都。不過他也無人可派。自己這大將軍都隻能在沓中避禍,何人又能在朝中調動兵馬?可惜呀可惜,夏侯霸死的早瞭一點,要不然......鐘會十六萬大軍在薑維八萬蜀軍的堅守下,寸步難進。就在鐘會幾乎想要撤軍的時候,素有膽略的鄧艾偷渡陰平得手,在江油收降馬貌之軍,綿竹擊敗諸葛瞻的部隊後,順利進至成都城下,劉禪當即投降,使得薑維在劍閣死守的努力化為泡影。《晉陽秋》的作者孫盛指責薑維應該在鄧艾奇襲江油、綿竹的時候迅速回兵成都,保衛成都,不該坐視蜀漢滅亡。我認為這個指責太過牽強。綿竹一破,天險已失,薑維此時撤保成都無異於自掘墳墓。況且成都投降之後,薑維才知道情況,如何能撤兵回救呢?應該受到指責的是那個江油守將馬貌和死後贏得忠烈之名的諸葛瞻。鄧艾出摩天嶺時不過兩千疲憊之師,江油守將馬貌隻需略有提防或束兵嚴整,鄧艾必死無葬身之地。再說諸葛瞻,他不僅沒有繼承孔明的謹慎的優點,而且不識兵法。當江油城破後,他應該是據險死守,堅壁清野,根本不該迎戰鄧艾,也無須向東吳求救。隻要薑維得知後,派廖化、張翼等帥各自本部之兵死守劍閣,自帥本部大軍數萬來救,棉竹之圍自解。鄧艾不過自帥本部3萬人馬孤軍深入,且翻重山,越天線,在江油也沒有休整,已是疲憊之師,隻憑一口力氣。鄧艾隻能依靠速戰,疾入成都,從而占據主動。他害怕正是蜀人據前山之險以待薑維。他說:“......倘被蜀人據往前山,何能成功耶?如遷延日久,薑維兵到,我軍危矣”。所以他寫勸降書激怒諸葛瞻,誘其決戰。兩軍對決,諸葛瞻那裡是老謀深算、舊經沙場的鄧艾的對手。鄧艾一擊而勝,然後輕取成都。唉!諸葛瞻呀諸葛瞻,你一死以留全名,隻是辜負瞭你父親一生的心血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