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3 13:50:13
《紐約時報》這天還報道說,當美國國務院在7日這天收到駐華公使康格發來的李鴻章死訊時,中國駐美公使伍廷芳還沒接到自己政府的通告;確認瞭李鴻章的死訊後,伍廷芳立即在使館降半旗致哀,並向記者們表示說:“李鴻章的逝世,是中國的一大損失,他的崗位是無人可以替代的。他是一位偉大的人,他也是一位好人,將自己的生命都獻給瞭如何讓中國變得更為美好。”
根據《紐約時報》報道,美國國務卿海約翰與剛回到華盛頓的美國駐華公使柔克義,就李鴻章去世後的中國局勢發展,進行瞭長時間的會談;雖然美國認為中國的政局不會因此而發生大的波動,但李鴻章的繼任者,似乎不可能從南方那兩位著名總督(即張之洞、劉坤一)中產生,因為他們需要坐鎮地方,而很有可能會是一位保守分子接任,果真如此,將會是一件棘手的事情。同時,美國人還擔心,作為李鴻章的親信,中國駐美公使伍廷芳或許將會遭受朝廷內政敵們更多的攻擊,他的“自由化政策”(liberal policy)將會受到影響。
10日的美國各大報,都刊發瞭美聯社的長篇通訊,報道各國駐華外交官在前一天下午前往李鴻章靈堂祭奠的細節,並特別強調,在北京的各國使館中,美國使館是唯一懸掛半旗表達哀思的。
李鴻章有印第安血統?
在有關李鴻章本人的內容都似乎報道殆盡之後,媒體開始挖掘花邊新聞。與李鴻章有過交往的人們,紛紛出來講故事。而更為誇張的故事是,李鴻章居然有美洲印第安人血統。11月30日和12月8日,《洛杉磯時報》及《華盛頓郵報》分別刊發瞭同一篇文章,說中國流傳一種說法,李鴻章有美洲莫霍克(Mohawk)印第安人血統。很久前有個名叫“阿李”(Ah Li)的中國人,來到瞭美洲西部,與印第安人一起生活,娶妻生子,後來帶著妻兒回到瞭中國,他的印第安妻子後來就死在中國,他的兒子還曾經回美洲看望過自己的印第安親人,這個兒子就是李鴻章的祖父。
而12月14日的《芝加哥每日論壇報》,幹脆刊登瞭李鴻章遺孀的大幅照片。這應該是繼慈禧太後之後,中國知名女性罕見地登上美國報紙(那些作為民俗而拍攝的無名氏照片除外)。
巨人相會:李鴻章與德國“鐵血宰相”俾斯麥
這股對李鴻章的“八卦”潮,與1896年李鴻章出訪歐美時十分相似。當時,李鴻章在西方媒體、尤其是美國媒體上,甚至“被迫”為不少西方產品代言。如《哈潑斯》雜志(Harpers)就刊登瞭一則廣告,大幅的李鴻章肖像下,以李自敘的口吻,為美國一傢保健品公司JOHANN HOFF推銷麥乳精。這位“李鴻章”說,他是該公司麥乳精的長期用戶,吃瞭麥乳精後身體倍兒棒、精力倍兒好。《紐約時報》上也有展銷中國陶瓷工藝品的廣告,振振有詞地說銷售者本人曾擔任李鴻章的副官,而我遍查資料也沒發現中堂的幕府中有這樣一位美國哥們。在英國, “李鴻章”的大名頻繁出現在各大報的賽馬版面上,以至我一度迷惑中堂大人怎麼會參與到這西式賭博之中,後來才明白過來,那是一匹著名的賽馬而已,想借中堂的威名討個口彩,而它果然也常常贏得比賽。連《紐約新聞報》這樣的大報,也用李鴻章的形象來推銷自己的報紙,卡通化瞭的李鴻章笑容可掬,而廣告主題就是“李鴻章從不錯過周日新聞報”,不懂英文的李中堂儼然成瞭他們的忠實讀者。
這些快餐式的媒體評價,當然無法與更為嚴肅的評論相比較。
1913年,李鴻章的美國朋友、前國務卿、曾在馬關議和時擔任中方顧問的科士達(John W. Foster)出版瞭《李鴻章傳》,他說:“李鴻章不僅是中國當代所孕育的最偉大的人物,而且,綜合各方面的性質才能來說,他是全世界在上一世紀中最獨特的人物。文人來說,他是卓越的;以軍人來說,他在重要的戰役中為國傢作瞭有價值的服務;以從政30年的政治傢來說,他為這個地球上最古老、人口最繁盛的國傢人民提供瞭公認的優良設施;以一位外交官來說,他的成就使他成為外交史上名列前茅的人。”
而《泰晤士報》的記者璞蘭德(J.O.P.Bland)在1917年出版《李鴻章傳》中說:“在李鴻章執政以前,中國早已變得像一艘漏水嚴重的大船,羅盤搖擺不定,水手也顯得膽怯。李鴻章運用他的駕駛技巧,不止一次地駛過險海中的暗礁與淺灘,安全地停泊;不止一次,李鴻章尋找人員與方法去填補漏水的船身、修整被擊碎的帆桅。多年來,李鴻章用瞭大量的油漆與佈料,把這艘船保持在外觀上適於航海的狀態,幾乎所有的官員都向李鴻章學習在圖標未明的海洋上航行……他可以說是中國最好與最勇敢的舵手,他使這艘船在30年來保持著在龍旗下適於航海執行任務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