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三國:曹操為何非要殺死這三人

2016-08-13 14:30:16

  於是,此時已是太中大夫的孔融被處以死刑,不是祭旗,而是在街市上行刑,連同孔融的妻兒一起誅殺。

  以前,京兆人脂習和孔融交好。脂習曾多次告誡孔融,不要過分剛直,長此下去,必定遭到禍害。

  這下,孔融真的死瞭,許昌沒有一個人敢去為他收屍。隻有脂習去瞭,撫著孔融的屍體痛哭,說:“孔文舉舍棄我而死,我還怎麼能夠生存呢?”

  曹操知道,立即下令搜捕脂習,本想殺掉他,後來又赦免瞭他。

  五、第二宗謀殺

  其實,早在孔融之前,曹操已經炮制過一宗謀殺案,因為被害人的地位、名聲和影響都不及孔融,權且定位為第二宗謀殺案。

  第二宗謀殺案的被害者叫禰衡,青州平原般縣(今山東臨邑)人。

  論才學禰衡不及孔融,但和孔融有一個共同點,就是諸事喜歡唱反調,而且比孔融更加狂傲。

  兩個人的關系非常密切,孔融屢次向曹操舉薦禰衡,說禰衡也是一位名士。曹操素有吸納天下人才的夙願,便答應見見禰衡。

  私下裡,孔融和禰衡彼此欣賞,並且肉麻地相互吹捧,禰衡稱孔融是“仲尼不死”,意思是,孔融乃再世孔聖人。孔融則說禰衡是“顏回復生”。

  禰衡的狂傲其實很蒼白,說起才學,他不過算是漢末的辭賦傢罷瞭,有一篇代表作叫《鸚鵡賦》,是一篇托物言志之作。

  而他本人也像一隻聒噪的鸚鵡,善於譏諷和責罵別人,內心卻惡性膨脹。基於這種性格和德行,禰衡完全不把曹操放在眼裡,大肆譏諷曹操。

  曹操想給他一個下馬威,便召他為鼓吏,是打鼓的小角色。

  這讓禰衡大為不滿,穿著不合禮儀的衣服來敲鼓,鼓敲得精彩,可被負責禮儀的官員訓斥,說鼓吏應當著特殊的服裝。

  禰衡點頭稱是,來到曹操面前,一件一件慢慢脫下自己的衣服,直脫到一絲不掛。曹操尷尬得下不來臺,強作歡顏地對賓客自嘲道:我想羞辱禰衡,沒想到反被禰衡羞辱瞭。

  禰衡這種找死的行為,連孔融都覺得過分,他責備禰衡的同時,又訴說曹操的愛才之心。於是禰衡又去見曹操,意思是去認錯。

  曹操得知也很高興。哪知道禰衡穿著一件單衣,頭頂破葛巾,手拿一根木棒,一副放浪形骸的樣子,走到大營門口,一邊用木棒敲地,一邊放聲大罵,罵得毒辣刺耳。

  曹操暴怒,想禰衡這小子算什麼東西,孤要殺他,不過像殺一隻麻雀老鼠罷瞭。

  曹操惱怒歸惱怒,卻始終註意自己的言行和形象,盡量保持寬容愛才的名聲,不好直接加害禰衡。

  於是他采取謀殺,這次的謀殺手法是借刀殺人。他派人強行把禰衡押送到荊州,送給荊州牧劉表。

  六、借刀殺人

  劉表早知道禰衡的大名,把他奉為上賓,讓禰衡掌管文書,並指出“文章言議,非衡不定”,也就是荊州官府所有的文件材料,都要請禰衡過目審定,對禰衡十分器重和信任。

  但禰衡仍然盛氣凌人,目空一切。

  有一次他外出,剛好有份文件要馬上起草,劉表於是叫來其他秘書,讓他們共同起草。

  他們“極盡才思”,好不容易把文件寫好瞭,誰知禰衡一回來,拿起文件草草看瞭一下,就說寫得太臭,然後把它撕得粉碎,擲於地上,接著他便要來紙筆,手不停揮地重新寫瞭一篇交給劉表。

  而且,禰衡還譏諷劉表的左右親信,這些親信就反過來整治他,到劉表那裡去進讒言,說禰衡斷言,將軍難成大事,因為將軍雖然寬厚仁義,卻有婦人之仁,行事又優柔寡斷,以後必敗無疑。

  這番言論是否出自禰衡之口,不得而知。但誰聽瞭都會相信是禰衡所言。

  劉表當然不能容忍禰衡的放肆和無禮。但他也不願擔惡名,就把禰衡打發到江夏太守黃祖那裡去瞭。

  劉表知道黃祖性情暴躁,他的用意顯然也是借刀殺人。可以說這宗謀殺案的主謀是曹操,劉表脅從,實施殺戮的是黃祖。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