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3 14:35:26
也就是說,這僅僅是牽制為目的的一場次要方面的小規模戰役。
但,就是這樣一個“打給列強看”的目標,也沒能完成。
上海戰事最初因中國軍隊兵力上占據優勢,一度進展順利。盡管蔣介石對日本政府17日宣佈放棄此前所定對七七事變“不擴大方針”,進而對張治中不能迅速圍殲數千日軍,奪取實地頗為不滿,但當得知英、美、法三國政府已提出將上海作為中立區,中日雙方軍隊撤出上海的建議後,仍不免深感慶幸。他當即命令張治中暫停進攻。他樂觀地估計:“敵或有退卻可能”,並認定“倭軍恐慌萬分,其國內陸海軍意見紛歧,政府內部不能一致,已陷於進退維谷之勢”。考慮“英國提議調解,可運用之,使俊得轉圈離滬,以恢復我經濟策源地乎?”
蔣介石在上海開戰,試圖引發列強調停的計劃似乎就要實現瞭。
但日本人並不配合,隨著日軍一步步向上海增兵,蔣介石不得不逐步提升瞭淞滬戰役的地位,一步步擴大其規模,戰略企圖也日趨明晰和擴展。8月18日前後,南京統帥部獲悉日本陸軍二至三個師團增援上海。
18日蔣介石任命陳誠為第三戰區前敵總指援,並決定正在浦口至蘇州間待命的第十八軍進入淞滬戰場。20日、蔣介石接受陳誠的擴大滬戰以牽制華北日軍進攻的建議,並於同日頒發《第三戰區作戰計劃》,正式提出淞滬戰役“以掃蕩上海敵軍根據地,並粉碎在沿江沿海登陸取包圍行動之敵,以達成鞏固首都及經濟策源地,為作戰指導之基本原則”。8月21日,蔣介石任命陳誠兼第十五集團軍總司令。此前,張治中統率的京滬警備軍改編為第九集團軍,繼續擔任圍攻上海市區之敵;張發奎統率的蘇浙邊區部隊改編為第八集團軍,守備杭州灣北岸,並掃蕩浦東之敵。8月23日,日軍第十一師團和第三師團開始在川沙口和吳淞登陸,陳誠指揮第十五集團軍擔任攻擊登陸之敵。至此,戰局已從虹口、楊樹浦擴大到吳淞、寶山、羅店一帶,遂真正演變為“淞滬”戰役。8月25日,蔣介石調任顧祝同為第三戰區副司令長官,秉承蔣的旨意統一指揮淞滬戰役。這時,中國參戰部隊已擴展到三個集團軍以及空軍和炮兵的主力,一場大戰役的局面已初步出現。
同時8月21日晚,蔣介石得到消息,日本政府已經拒絕英國調停。這一消息傳來,又讓蔣極為沮喪,“優心倍增”,他不得不馬上找到蘇聯駐華大使,通知對方中方決定在簽訂互不侵犯條約問題上做出讓步,同意立即簽約,以換取蘇聯對華提供軍事援助物資。
日軍在淞滬會戰中增派12萬餘人日本參謀本部鑒於在8月下旬至9月間調派瞭陸軍兩個師團又一個支隊進入淞滬戰場,但攻勢進展不大,戰局呈現膠著狀態,於是決定再次調派三個師團、一個旅團和空軍一個團前來參戰。這些部隊在9月中旬起分批在上海登陸。至9月20日前後,日軍除在上海附近的海軍部隊外,在長江和黃浦江沿岸集結有陸軍五個師團,另十五個大隊,共約12萬人,擁有戰車兩百餘輛、飛機兩百餘架、火炮三百餘門。
隨著日軍再次增兵,南京政府也不得不相應增兵。9月21日,南京統帥部改組第三戰區領導機關,由蔣介石自兼戰區司令長官,顧祝同和陳誠分別繼任副司令長官和前敵總指揮。參戰部隊組成右翼集團、中央集團、左翼集團三個方面的作戰軍,左翼集團轄第十五集團軍和第十九集團軍,中央集團轄第九集團軍和第十八、第六十一師等,右翼集團轄第八集團軍和第十集團軍,總兵力約為五十餘個師和五個炮兵團。
時至於此,整個上海抗戰已告失利。蔣介石再無辦法推動各國幹涉和阻止日本進攻瞭。
而在9月間的松江軍事會議上,張發奎等主張滬戰應采取“持久消耗”戰略,“以逐次抵抗消耗敵人兵力而保存國軍實力,以利以後之長期作戰”。但是蔣介石對此提議給予瞭否定,蔣介石認為以“打”來“促”成國際幹預,比“持久消耗”原則更好。
蔣介石還認為,“國軍如能在上海多保衛一二個月,將可引起國際方面的幹涉和支援,因而應不惜犧牲,盡力固守上海”。
正是蔣介石的這一誤判,在淞滬戰役的中期和後期沒有貫徹“持久消耗”的原則,沒有適時調整部署,保存有生力量,而是在敵陸海空軍便於協同作戰、重兵器極易發揮威力的上海近郊一片平原地帶,進行曠日持久的陣地防禦戰,與敵軍拼消耗,以致遭到本來可以避免的慘重損失。陳誠在淞滬戰役結束後不久談到此戰的經驗教訓時也指出,“這次戰略受政略的影響很大,乃是國傢的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