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遺詔讓誰繼承皇位?曝秦始皇遺詔被篡改內情

2016-08-13 15:00:40

  讓人可惜的是,我們那位二世皇帝胡亥像是很怕自己的皇位傳給三世一樣,他選擇瞭肆意縱樂,在趙高的操縱下,他領著帝國迅速地走向深淵。

  秦朝是一個特別讓人感到奇怪的朝代,歷來略有歷史知識的人都對它的迅速強盛與迅速衰敗震驚不已。就像是一隻從森林裡沖出來的威風凜凜的老虎,人們還沒來得及欣賞它的雄偉風姿,老虎就突然倒地死掉瞭。事實上,秦朝的滅亡並非是短時間的事。這樣一個大帝國即使有胡亥那樣的三流之人來折騰,憑借慣性,它也能走得好遠。大規模的農民起義爆發後,一直激戰瞭兩年,秦帝國才宣告滅亡。

  有人說,它的滅亡是因為仁義不施;也有人說是因為它的軍隊的主力在南方,北方的造反大軍才能屢屢得勝;還有人說,它的滅亡隻不過是因為趙高和李斯篡改瞭秦始皇的遺詔。

  帝國未來的光明與黑暗隻在一線間,可它是如何走向黑暗的?

  遺召的關鍵是什麼?

  秦始皇是中華民族的偉人,至少是帝制時代的偉大人物之一。第一,他結束瞭戰亂紛爭的歷史局面,建立瞭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高度集權的大一統帝國。第二,秦王朝的政治體制,實際上奠定瞭兩千年來中國封建政治的基本格局。

  秦始皇留下的遺囑並沒有錯,秦帝國以法立國,以法治國,走到他要死的那步時,已經舉步維艱。秦始皇在最後的時刻,或許悟透瞭這一點。即使他沒有悟透這一點,他把江山傳給扶蘇,無論在當時還是後來,都是無可指摘的。秦朝疆域關鍵就在,這道遺詔能否順利地實現他的想法。

  他當時肯定沒有想到趙高會篡改遺詔,而趙高之所以敢篡改遺詔,貪欲之心是一個因素,最重要的原因是秦始皇對扶蘇的態度。尤為關鍵的是,趙高太瞭解秦始皇與扶蘇的一切。

  對趙高篡改遺詔的事件,許多人都認為帶有很大的偶然性。因為如果不是秦始皇把自己喜歡的小兒子胡亥帶在身邊,還有掌管印璽的趙高陪同,那麼,沙丘政變根本就不可能發生。即使發生,如果沒有象征著皇帝權力的印璽,政變也不可能成功。這就給人一種錯覺,認為趙高曾經被蒙毅審查過,險些喪命,所以他對蒙氏成員懷著很大憤恨,借此機會來鏟除蒙氏成員。這樣的分析結果就給人一種感覺:沙丘政變隻是趙高個人的心血來潮、機詐權變的結果。

  但無論是李斯還是趙高,都知道扶蘇與自己不是同路中人,扶蘇的那一套儼然是把百姓全部當做好人來指導。許多年後,我們知道瞭牧民之道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指斥不如指導。在李斯看來,倘若輔臣賣力,扶蘇肯定能成為一位不可多得的治世帝王。但當他們看到秦始皇怒氣沖沖地將扶蘇趕到鳥都不拉屎的上郡時,他們就不對這個儲君抱有希望瞭,甚至都不想多看一眼,多想一想。趙高對扶蘇的瞭解還不僅限於此,他曾對李斯說,扶蘇孝心可鑒,父親讓他做什麼,他肯定會做。而對於蒙恬,趙高更是一語中的:他隻聽皇帝的話。

  所有這一切,都給瞭趙高篡改詔書的勇氣。

  但這一切還不是最關鍵的,人心難測。一個人的性格並不可靠,人往往在危機來臨時,會做出逆於平時的行為。趙高雖然對扶蘇與蒙恬的性格瞭解,但這並非是他敢篡改詔書的最根本原因。

  最關鍵的還在於中國的暗箱政治,這一政治形式一直貫穿於中國帝制的始終。當秦始皇死後,丞相李斯就跟趙高說:“這兒離咸陽還很遠,不是一兩天能趕到的。萬一皇上去世的消息傳開瞭,恐怕裡裡外外都會發生混亂,倒不如暫時保密,不要發喪,趕回咸陽再作處理。”

  於是,他們把秦始皇的屍體安放在車裡,關上車門,放下窗帷子,外面的人什麼也看不見。那時候,正是夏末秋初,天氣還很炎熱,為瞭掩蓋屍體發出的臭味,他們還特地買瞭一大批咸魚,叫大臣們在每輛車上都放一筐。就這樣,車隊周圍的咸魚氣味,把秦始皇屍體的臭味掩蓋過去瞭……

  如果我們假設,秦始皇死的消息被立即公佈,扶蘇還會自殺嗎?

  帝國,從秦始皇開始,就註定瞭這種暗箱政治的存在的合理性。君主集權專制,秉承上天旨意治理天下,無論是什麼事都不希望百姓知曉。孔子所謂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大概就是這個道理。

  帝王的行事盡可能地少人知為最妙,這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能穩定暫時的局勢,但弊端顯而易見。秦始皇的遺囑讓我們想到瞭一個遊戲,參加遊戲的第一個人偷偷地說給第二個人一句話,第二個人再把這句話傳給第三個人,以此類推。到最後一個人時,要他把那句話說出來,結果肯定不是第一個人說的那句。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