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的孔子:草根出身遊列國如喪傢之犬

2016-08-13 15:48:34

  學者鮑鵬山炮轟《孔子》有“六宗罪”,其中一條就是說,電影裡孔鯉第一次出場時,字幕錯打成瞭“孔鋰”。這個小錯誤,是錯得很不應該。

  孔子發憤苦讀,果然“三十而立”,開始自己授徒講學瞭。凡有送上一點“束修”(作為見面禮的臘肉)的,他就收為學生,連一些魯國大夫也前來向他學習禮儀。孔子辦學,打破瞭以往“學在官府”的教育壟斷,開瞭私學的先河。

  機智果敢地處理外交事務

  自魯宣公之後,魯國的國政,就操控在大夫孟孫氏、叔孫氏、季孫氏三傢的手中。因為三人都是魯桓公的孫子,故稱為“三桓”。孔子對三傢的這種僭越行為,表示很憤慨。後來魯國發生內亂,孔子就去瞭齊國。齊景公很欣賞孔子,曾向孔子問政。孔子說瞭他對於理想秩序的理解,即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然後又說“政在節財”,表達瞭他關於廉潔施政的理念。

  可惜齊國的國政也操於權臣之手,孔子沒有找到仕進之途,便又返回魯國,“退而修詩書禮樂,弟子彌眾”,各國都有前來求學的學生。

  一直到魯定公九年(前501年),51歲的孔子才被任用,當上瞭“中都宰”。中都,在今山東省的汶上縣;“宰”就相當於縣長。因為政績突出,第二年就躍升為司空(建設部長),隨後改任大司寇(司法部長)。

  不久,齊魯兩國的國君舉行“夾谷之會”,孔子擔任魯定公的助手。在外交活動中,孔子機智果敢,粉碎瞭齊國想用武力劫持魯定公的陰謀,還迫使齊國歸還瞭侵占的汶陽之地。

  魯定公十二年(前498年),孔子準備抑制“三桓”勢力,提出瞭“隳三都”的計劃,要拆掉“三桓”在各自私邑逾制修建的大城,但最終隻拆瞭兩座城墻,餘下一傢因進行瞭激烈反抗,故而沒拆成。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