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8 23:05:17
規范嗎?確實不規范。而且依照我在商學院和企業學到的思維方式——這樣做有風險,而且企業也不可能做大。但不可否認,跟對方合作,我卻感到如沐春風。沒有看似冗繁但實則對風險控制無多幫助的“系統”、“流程”,我們之間靠的就是最樸素的信任。
但 在大企業工作一段時間,你就會發現,不管是對外的業務部門,還是對內的職能部門,公司靠的不是個人能力,而主要是“標準、流程”。除去一些冗繁、低效的東 西,這些“標準、流程”對公司來講還是有價值的。處於實際操作層面的個人,並不需要太高超的個人技巧,隻要“按規矩辦事”就好瞭。
再看大企業的招聘標準,從校園招“管理培訓生”的標準非常高。如果所有的管理培訓生都能得到特別的培養(至少是企業所承諾的培養),也倒還好。隻是現在同學們都明白,管培招得多瞭,真正的管培就少瞭——不是“真的沒有”,而是“真的很少”。
如此對比就可以發現,很多大企業的人才需求和供給已經出現瞭錯位——企業實務中並不需要很出眾的個人技能,卻按照很高的標準來招聘,少數達到如此高標準的同學拿到offer, 實際工作瞭卻發現跟之前的想象差別很大——都不知道公司幹嘛用那麼嚴格的標準招我來幹這麼簡單的活,招聘時對我的潛力測試真的是為我將來的發展考慮嗎?我 真的有那麼多機會嗎?要弄清楚這一點其實也很簡單,如果同學們能找到早幾年工作的師兄師姐,跟他們聊一聊在大企業中的感受,就會知道管培的發展機會有多 少,大傢生活得是否開心——乃至是否還把“開心”作為生活的目標。
因此,我經常想,如果大企業中的多數就業機會不要被一些“大牛”同學垂青,而讓很多不那麼有沖勁兒、也不那麼反感重復勞動的同學得到的話,大學畢業生的人力資源配置是不是會更好?
問題是——
如果這些“大牛”同學放棄到大企業就職,又該去哪兒?
為避免一概而論的偏頗,首先要說:大企業中真正的“管理培訓生”值得追求,但決心接受管培offer的同學首先應該多方瞭解,以判斷清楚“此管培是否真管培”。
接下來說說所謂的“就業觀念”。
從 之前媒體的宣傳口徑來說,似乎需要轉變就業觀念的應該是“當前找不到工作的同學”,而跟“大牛”同學們無關。比如有觀點會說:“不要總想著去央企去發達地 區就業,到基層、到西部同樣可以實現自身價值”。可這種引導透出瞭強烈的“等級意識”,話裡話外總透出這麼個讓人不爽的潛臺詞——既然你去不瞭央企,也去 不瞭發達地區,但總得有個著落吧?基層、西部選人標準沒那麼高,去那兒好瞭。
再從同學們自己的心態來看,大傢平時喜歡說“某某大牛拿到瞭某個跨國公司或者大國企的offer”,被認為是“大牛”的同學往往也欣然接受,或者表面上謙虛幾句,但內心很是受用。但很少有同學會說“某某大牛找到瞭一份特別適合自己的小公司的工作,真羨慕他每天生活得那麼開心”,不但這類同學斷然不會被冠以“大牛”的稱謂,而且就連自己也不敢太瞧得上自己的offer,更是不能很自信地跟別人說“雖然工作單位不大,但自己很開心,因為能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或是因為很欣賞老板的眼光以及企業發展前景,或是因為這份工作能積累自己需要的經驗以便將來創業。
可見,需要轉變就業觀念的可能不是“一部分同學”,而幾乎是“所有人”。至於當前錯誤的就業觀念為什麼能被大傢普遍認可,問題在於大傢評價就業崗位“好壞”時所使用的標準:
還能列出一些標準,但歸結起來無非就是“名”和“利”。
追 求名利沒有錯,上面所列的具體標準也沒有太大問題,某種程度上,追求這些甚至有助於激發我們的潛能,推動社會進步。但問題是,我們誤把眼前的收入當成瞭未 來很長一段時間的收入,我們誤把眼前能迅速通過就業單位而“自認為獲得”的社會地位當成瞭將來可以擁有很長時間的社會地位,我們還想象著會在畢業時的就業 城市生活很長時間(或者至少能先拿下“戶口”,其他的事慢慢再說——關於戶口對當前的大學畢業生到底意味著什麼這裡先不多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