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人性弱點到投資誤區!

2016-08-20 18:10:39

再來看一個更具體的假設:你有兩隻股票,股票甲和乙。股票甲目前盈利20%,股票乙目前虧損20%。你會賣出誰?絕大多數投資人的選擇是賣出甲而持有 乙,因為賣出甲給自己帶來情感的快樂,而賣出乙則給自己帶來情感的痛苦——我要至少等到乙回到成本價再賣掉。這就得到瞭那個看似可笑、卻真實的發生瞭很多 次的結論:人們傾向於過早地賣出賺錢的股票,而長期持有虧錢的股票。

第三個誤區:眷戀過去

所謂眷戀過去,是指人們傾向於將過去的類似投資結果作為評估一項風險決策的考慮因素,甚至是非常重要的。2007年為什麼出現瞭基金銷售如此火爆的情 景?並不是廣大的普通老百姓發現瞭基金的投資價值,並不是他們對於這項投資進行瞭風險決策,哪怕僅僅是借助銀行客戶經理的專業知識進行風險決策。他們僅僅 是根據鄰居買瞭基金賺錢瞭,小孩他二舅買瞭基金賺錢瞭等原因,做出瞭投資決策。我們稱之為“財富效應”。而等他自己投資賺到錢以後,這種財富效應就更明顯 瞭。而實際上,稍具投資經驗的投資人都知道,投資的風險和收益與過去該項投資的業績沒有直接的關系,甚至過去的高收益一般會代表透支其未來收益,從而導致 高收益的保持是非常困難的。

一個很有名的心理學實驗。第一次實驗:要求95名金融學本科生作出參與或者不參與關於硬幣正反面的賭博決 策,41%的人選擇參與。第二次實驗,另外找同樣教育背景的95人參與該實驗,不同在於,事先由組織人員無償贈送給他們參與這項賭博的賭金15美元。結 果,78%的人選擇瞭參與。這就是有名的“賭場的錢效應”:在賭場裡,人們傾向於不把賭博賺來的錢當作“自己的”,而是當作“賭場”的,大不瞭輸回去。拉 斯維加斯的每傢賭城裡,隻要你入住酒店,房間裡幾乎都有贈送的一點籌碼,這就是賭場老板的高明之處。同樣的,在一般的投資決策中,一旦以前的同類的投資決 策賺瞭錢,許多人傾向於兩種判斷:第一就是剛才講的,用經驗來判斷這個投資是很好的,繼續投資甚至追加。第二個判斷:這錢是白賺來的,不是我的,繼續投 資,大不瞭虧掉。從而,我們不斷地看到有人在大牛市的歷程中不斷的追加投資。

把“眷戀過去”作為一種心理誤區,並不是否認總結投資經驗 的重要性。必須承認,在資本市場的背後有維持其運作的最基本的規律所在,這是難以改變的。但是我們同時認為,這種不變的規律,表現形式卻是多種多樣的。以 2005年底到現在的市場為例:2006年的時候,我們沉浸在漫長的熊市思維中;5·30大跌讓我們把前期辛苦總結的垃圾股、概念股、st股行情徹底顛 覆;當我們又花瞭幾個月時間才好不容易欣喜地發現瞭價值投資、長期持有、藍籌股、資源股的時候,長期持有又讓我們受害頗深。

不是資本市場沒有規律,而是我們還不夠認識它。我們對其規律的粗淺的認知,可能導致的是更大的虧損。於是,聽到瞭業內資深人士一句讓我們回味無窮的話:賺大錢靠智慧,賺小錢靠技術,虧錢靠知識。

第四個誤區:代表性思維與熟悉性思維

心理學研究發現,人的大腦利用捷徑簡化信息的分析處理過程。利用這些捷徑,大腦可以估計出一個答案而不用分析所有的信息。這無疑提高瞭大腦的工作效率,但同時也使投資者難以正確分析新的信息,從而得出錯誤的結論。

代表性思維根據固定的模式進行分析判斷,認為具有相似特征的事物是相同的。熟悉性思維是指人們喜歡熟悉的事物,做出投資決策的時候也是如此。經常有人對 同一支基金、同一支股票反復的操作。如果是出於對該公司、該基金公司和基金經理長期、深入的瞭解,這種操作無可厚非。而實際上,大多數人並非如此。他們關 註或者操作某種證券品種,僅僅是因為“我經常這麼做”。就好像球迷們總是支持本地球隊一樣。讓我們看一下美國401k養老金計劃例子吧。研究發現,42% 的401k養老金計劃的資產投資於本公司股票。因為他們熟悉自己的公司,往往造成投資本公司的比例過高,而這是非常危險的。比如,安然公司該計劃投資於本 公司比例高達60%,公司破產導致養老金計劃損失瞭13億美元。總結來講:熟悉性思維導致兩個問題:第一,高估自己熟悉的投資品的投資價值;第二,投資集 中度僅因熟悉而大幅度提高。兩個問題結合在一起,那就是大問題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