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不驚人死不休(112)Say Something
2016-08-13 16:38:19
智慧:
兩種生活模式,一種如郭德綱,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君子報仇十年未晚,有機會定挫其骨揚其灰,在你墳前高唱歡樂今宵。一種如延參法師,兵來笑擋,你罵我我樂你誇我更樂,萬事無所謂,緣份不強求。有人一生去戰鬥,有人一路來寬恕,孰好孰壞全憑自己判斷,公道不在人心,人心復雜瞭去瞭,在於己之所欲也。——琢磨先生青青陵上柏,磊磊澗中石。 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列子》釋“遠行客”:“人生於天地之間,寄也。寄者固歸。”,汝知奈何?為什麼會有人說不會提問題呢?因為提問者根本不知道自己要問什麼,概念是模糊的,而且很多時候提問者根本沒有自己去找尋找過答案就期望他人教導。想要問問題時先自己去解決,解決不瞭再去請教,而且問題要具體。比如問:我沒有職業規劃該怎麼做?這種問題就沒有下面的好:我是XX專業有XX工作經驗/技能,我想在3裡規劃我的職業,自己初步是這麼想的……你覺得我這麼做好麼?有什麼建議?——「卷柏」當你以自己的執見輕易地下結論,我願意認同你:隻要你開心,你當自己想的是對的,都無不可。我是怎樣的人,過著怎樣的生活,是否與你想象的相同,那不重要。——秋水找一件事,做到極致,這過程就是悟的過程,至於怎麼悟,那得是你自己去體會,別人告訴你的都隻能限制你。比如:你喜歡收集方法,這很好。收集來的方法,總是別人的,自己可以用,往往用不到最深處,很多適合自己的方法還是需要自己去凝練,自己去創造,這個過程,才會發現自己擅長什麼,不擅長什麼,自己又有怎樣的認識,這樣的事情做的多瞭,就會慢慢形成適合自己的,對這個世界的定見,然後隻是改變這些定見,但不會再有太多的對自己的懷疑,這樣,也就不會有太多的恐懼瞭。——古侯子學會熱愛這個世界,不再以某種欲望與臆想出來的世界、某種虛構的完善的幻想與之比擬。學會接受這個世界的本來面目,以歸屬於它而心存欣喜。——黑塞前進的理由隻要一個,後退的理由卻有一百個。許多人整天找一百個理由證明他不是懦夫,卻不從用一個理由去證明他是一勇士。——李敖勤奮當然重要,但正確的視野,會讓你的勤奮,以n倍增值。——曹政《解密中國互聯網》未來就在眼前,伸手可及。《黑客與畫傢》就是這次旅程的指南,為你指出通往那扇門的方向。正如Paul Graham所說,你要做的就是"活在未來,然後造出現在還沒有的部分"(Live in the future, then build what's missing),向著未來而生。——《黑客與畫傢》每抱怨完一件事之後,如果能順手也感謝一件事,日子可能會好過一點。——蔡康永
觀點:
@賈樟柯:常常有人勸我,應該去拍一些更快樂的電影,的確生活中存在著很多快樂。但每當我準備寫劇本的時候,我不由自主地會去面對那些對我來說最緊迫的事件、最沉重的感受。拍電影是一個動用很多資源的事情,因為我珍惜,所以我寫我認為最重要、最迫切的事情。過去我的電影關註日常生活,現在關註人的極端處境。我們在法庭、教堂之外發明瞭電影院,就是因為電影可以呈現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理解,呈現包容與寬恕。自卑與自傲恰恰是目前一些中國網友在對待日本時的心理:孤懸海外的日本靠中華文明起傢,又靠西方文明發達,還把龐大的中華帝國打得稀裡嘩啦,好不容易被原子彈打敗,卻在短短的幾十年裡,在經濟上把整個亞洲遠遠拋在後面……這讓我堂堂中華大帝國如何不自卑?而我們展示自卑的辦法又往往是自傲:崛起瞭,絕不能讓“小日本”猖狂!其實自卑與自傲是大可不必的,數數日本人的自卑與自傲,也許能讓你心平氣和一點:日本除瞭中華文化與西方文化外,幾乎就剩下“武士道”,可在二戰時跳瞭幾下,就被原子彈廢瞭武功、差點打回原形;雖然日本成瞭經濟大國,政治與軍事上卻受制於人;雖然日本成瞭亞洲最先進的國傢,樹立瞭民主的典范,可這民主制度和日本的文化與思想沒什麼關系,是美國人強加給它的……最糟糕的是兩個一會兒自卑一會而自傲的民族狹路相逢!——老楊頭@靜婭:三中全會再提回歸市場,可千萬別把市場化變成政府部門輪番提價,八十年代末玩過一次。中國改革總是缺乏預見性主動性,到不得不改才勉強為之,改又不能到位徹底,變成用市場來吸籌註水。政府早把大魚撈走,留點小魚在池塘還給灌滿水。@任志強: 那隻閑不住的手,從來沒讓市場有過自由,又哪來的市場調節?更輪不上讓看不見的手有試試的機會!@任志強:如果收入翻瞭一番,房價會翻一番不止.不要以為房價到頂瞭,如果消費都在漲,房價一定越來越漲,為什麼?給施工單位工人的錢越來越多,你收入漲瞭,工人收入也漲瞭.工人收入的錢漲瞭從哪出,從房價裡出,這麼簡單的道理,怎麼聽不懂呢?隻要你盡瞭自己的責任,做瞭你應該做的事,這也就夠瞭。作為一個作傢,你就繼續寫你的書去,既然你理不清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這團亂麻,就不要去理它。世界那麼混亂,你就應該在混亂中求生存,而決不應該因混亂而放棄自我生存的權利。——萊辛學者的使命是真理,無論涉及歷史研究,抑或政法言論,都應忠實於歷史真相以及知識與思想的本來面目。與之不同,改革者卻要講求在目標與手段之間的匹配,實現組織動員的策略,甚至打左轉燈向右拐。學者言論應自由,官員決策重效果。學者硬充決策者,不僅失職,且自欺欺人。——賀衛方恭賀恒大奪冠。足球就這麼簡單,隻要你按規律辦事,以市場原則而非政府指令為準繩,以球員為核心價值而非領導一拍腦門的沖動,以球迷利益而非書記們打造城市名片為最終追求,尊重專業和潮流,終會得到善果和榮耀。歷經爭論,這個行業在職業化、商業化得到某種澄清。這才是真愛國。足球如此,一切如此。——@李承鵬我覺得學英文既不要看英文電影,也不要背總結的俚語,而是要看英文新聞,電視直播,跟老外交談,聽他們到底怎麼說。因為不同年齡層表達不同,不同身份、不同場合說法也不同。很多電影裡的臺詞隻存在於劇本裡,大部分書裡總結的英文短句表達也都過時或並不恰當。總之,學習語言要接觸活人!——@剛強的枝子歷史告訴我們,對終極真相的每一次追問都有所收獲,隻不過收獲到的並非如我們預期。美國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的內森·希伯格(Nathan Sieberg)說,有足夠的理由說服人們繼續追求終極目標。“我想無論出發點如何,最終都殊途同歸,是為瞭更好地、甚至徹底完全理解自然表象之下的深層規律,”他說,“過去幾個世紀來,我們已經朝著這個目標不斷深入,我看不出這段旅程有任何理由會在我們這裡嘎然而止。”——終極理論有啥用?我自己當年,無論我在方正給國傢打工,還是我在雅虎給外國人打工,我都跟別人不一樣,我從來不覺得我在給他們打工,我真的可能是很有自信的人,我覺得我在為自己幹。因為我幹任何一件事我首先考慮的是,我通過幹這件事我能學到什麼東西,學到的東西是別人剝奪不走的,客觀上可能給公司創造瞭價值。——周鴻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