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3 17:08:42
節選自:羅素《The impact of science on society》
點評:《禮記·中庸》:“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引用蕭秋水“不做惡事”中的幾段文字,說一下君子慎獨:
我從來不在網上與人粗口相罵,生活中我也從不喜歡粗口,我有時候會對極好的朋友說“滾”,那是一種極親愛的狀態下才會的撒嬌方式。
許多年來,根本的價值觀也從未改變過,也許以前曾經偏執,畢竟我所受的教育,還是傳統教育,也被洗過腦,但現在的感覺,是越來越清明和簡單。比如我以前堅拒日貨,自己從來不買(但沒辦法做到不用,因為我爸爸相信日本傢電,另外親友有時候送的禮品是日貨,也不好拒絕),後來我去日本,小范圍改變瞭這一做法。我已忘記何時接觸個人品牌的概念,但事實上,長期來,一直註重個人品牌:做人做事,出於本心,不矯飾,不誇張,不欺騙,不人前人後一套。
而這也許更多得益於我自幼所受教育:君子慎獨。生長在儒傢故鄉,有時候,那種影響,純粹是潛移默化。我一直記得當年我爸爸讓我們練鋼筆字(他自己寫得一手好書法,毛筆和硬筆都很棒),寫過一副對聯讓我反復抄寫:靜坐常思己過,閑談莫論人非。
我目睹過太多是非,而很多是非,往往是因為人前人後的表現不同。當面一套,背後一套。
我記得去年去給深圳某銀行講危機公關,我的建議非常簡單:最好的危機公關策略,是“不做惡事”。
這是一個網絡時代,隻要做瞭,就一定會被人知。就象微博私信,你說瞭不得體的話,就有可能被人截屏發出來。當事人可能都不會發,但也有可能被黑客揭出來。身為知識管理研究者,尤其是研究過競爭情報和信息安全的人,我的安全意識一直算是比較好,所以當郭美美所謂17.2G視頻流出,我隻會淡淡一笑。而當某些朋友盛贊某位女性,我會因為信息相對全面些,當現有的信息不足以解釋她的一些行為,我不會盲目盛贊,即使朋友要求轉發,我也不參與。
人往往會對信息做出傾向性選擇,喜歡的就多加註意,不喜歡的人所發的信息,就會忽略或者反感,而我是:即使我反感那個人,我也會註意其所發信息,這是我的糾偏機制,避免讓我陷入個人好惡而失去瞭相對客觀的判斷。
就象朱令這個事件,我是閱讀瞭大量的資料後,才做出自己相信的判斷,才會去轉發一些微博。
我承認我的閱讀量驚人。當我對某個人或某些人、某個事件好奇,我會做大量搜索,包括原原本本地看完相關視頻、各種維度的描述和分析,包括把相關信息填列進思維導圖並做長期跟蹤。時間線、空間線、人物、關系、事件……這是知識管理研究者的思維和行為習慣。我會透過蛛絲馬跡,組合信息。
當然,很多時候我都不寫、不說。我並不認為我掌握瞭足夠信息,所以我謹言慎行,不輕易下結論。在這個紛紜的網絡社會,要說看清、看透,談何容易?何況人事物都在發展中。
象我這樣的人,如此冷靜、理性、克制,註定瞭不會有大的成就,而我也安於如此。我的確更滿足於內心的寧靜,不失必要的熱忱。看的太多,有時候,也難免厭倦。
我隻知道,對我來說,如果成就是靠出位搏來,那不是我想要的,而且,我一直相信,出來混,遲早是要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