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吉連射三箭都沒有中李世民 李世民為什麼一箭就射死李建成
李元吉為什麼射不中李世民,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瞭解,給大傢一個參考。
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曾記載,李世民到李淵那裡,告發李建成和李元吉與李淵的那些嬪妃們有茍且淫亂的事情,致使李淵大為生氣,命令李建成、李元吉和李世民三人,第二天去宮中對質,並且還找瞭一幫大臣“當裁判”。
因此,第二天李建成和李元吉去見李淵的時候,李世民在臨湖殿設下埋伏,準備截殺李建成和李元吉。當兩人進瞭玄武門,並從臨湖殿走過的時候,李世民騎馬沖出來,招呼李建成和李元吉。《資治通鑒》上是這樣記載的:“世民從而呼之,元吉張弓射世民,再三不彀,世民射建成,殺之。”
也就是說,當李世民打招呼的時候,李元吉最先張弓搭箭,射殺李世民。可是射瞭三箭,都沒有射中李世民。而李世民則一箭就把李建成給射死瞭。
(李世民劇照)
問題來瞭:李元吉射瞭李世民三箭,都沒有把李世民射死。為什麼李世民一箭就把李建成射死瞭呢?
關於這個問題,可能很多人會覺得,這是因為李元吉箭術不精,因而連續射瞭三箭,都沒有損傷李世民的皮毛。而李世民箭法高強,所以一箭射死瞭李建成。
這個說法有一定的道理,李世民多年征戰沙場,在戰場上摸爬滾打,確實可能箭法不錯。不過也說不定,李世民雖然征戰沙場多年,但實際上他從來沒有上過戰場。他隻是個指揮官,所以並不能就說他的武功有多高強。同時,李元吉也是在戰場上廝殺過來的,不能說李元吉的箭法水平就不高。因此,用兩人箭法水平的高低來說這一段,顯然是不能解釋的。
還有人認為,李元吉之所以連射三箭,都沒能射中李世民,是因為他心裡慌張。當他看見李世民大搖大擺走出來招呼他們的時候,就覺得有些奇怪,有些異樣,可能會發生什麼。所以心裡特別慌張。在慌張中射箭,因此就射不準。
而李世民射李元吉的情況則不一樣。一方面,李世民心裡不慌張,氣定神閑地射,因此能夠射中。另一方面,因為之前是李元吉在射李世民,照一般的理解,李世民應該報復,箭應該對準李元吉射。所以,李建成便沒有註意。誰知道,李世民的箭是朝著李建成射的,所以李建成被李世民一箭射死瞭。
(李元吉劇照)
這種說法,是從當時幾個人的心理來進行考慮的,也算是有一定的道理。
不過,我認為,雖然上面的那些說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並沒有說到《資治通鑒》在寫這一段時的深刻含義。
我們知道,史書在記載歷史的時候,總是有一種微言大義的。什麼是微言大義呢?就是史書為瞭講究客觀,一般都不會對人物進行褒貶。但是,不進行褒貶,不表明沒有褒貶,史書隻是把褒貶藏在所有的文字裡面而已。這樣做,既確保瞭客觀,同時也把史官的一些觀點傳遞瞭出來。
我認為,雖然在玄武門事變中,或許真的是李元吉射李世民三箭,都沒有射中,而李世民一箭就射殺瞭李建成。但是,史官特別強調“一箭”和“三箭”,其實就包含瞭他所表達的微言大義。
我們知道,無論是《資治通鑒》,還是《舊唐書》《新唐書》,這些正史都是根據唐朝宮廷中保留下來的那些史料,再采信民間傳說,以及當時的一些野史記載,綜合考慮的結果。不過,最主要的還是根據當時宮廷留下來的史料。
但恰好宮廷留下來的史料,其實是最不可信的。而唐太宗時期的史料,更加不可信。不可信的原因,就是因為唐太宗為瞭能在歷史上留下完美的好名聲,特別地對那段史料進行過刪改。
(李建成劇照)
後世編撰的史書,在記載的時候,試圖恢復唐太宗刪改前的內容。但是,這顯然是辦不到的,因為那些內容早就消失不見瞭。雖然後世史書覺得按照相關的邏輯,應該是某種樣子。但是畢竟沒有史料佐證,因此也不敢隨便寫。
在這樣一種情況下,怎麼來組織安排材料,怎麼按照組織安排的材料,讓後人領悟其中的微言大義,就十分重要瞭。
那麼,《資治通鑒》在寫這一段的時候,有什麼樣的微言大義呢?
我覺得,雖然在玄武門事件發生前,史書上所記載的,一直都是李建成和李元吉如何整治李世民,而李世民如何考慮兄弟情義,不願意下手。但是,從“三箭”和“一箭”的表述我們可以看出。似乎李元吉並沒有那麼心狠手辣,他在射李世民的時候,還是因為心裡有所顧忌,所以才射不準。而李世民卻是蓄謀已久,而且心裡非常陰狠,所以一箭就射死瞭李建成。
大概,《資治通鑒》所要表達的,就是這個意思吧。
(參考資料:《資治通鑒》《舊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