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麗是什麼國傢?隋唐兩朝和高句麗的戰爭!
今天小編為大傢帶來隋唐兩朝和高句麗的戰爭!希望對你們能有所幫助。
在隋唐兩朝歷史中,位於朝鮮半島的高麗王國是一個特殊的存在,雖偏居遼東塞外,卻與隋唐兩朝都爆發大規模戰爭,從公元612年隋煬第一次出兵高麗,到公元699年唐高宗征服高麗,這場持續瞭兩朝四帝58年的戰爭才得以落幕。
高麗在我們的印象中,不過是盤踞在朝鮮半島地區的偏僻小國,高麗到底做瞭什麼,引來隋唐兩朝四帝的持續征服,在隋唐兩朝強大的攻勢下,高麗又為什麼可以堅持58年,甚至連才兼文武的唐太宗都折戟沉沙?
高麗其國
首先要說明的是,隋唐時期的高麗和後來的高麗王朝並不是一個國傢,這個時期的高麗準確的說應該叫高句麗。
漢武帝征服衛滿朝鮮後,在朝鮮半島北部地區設立瞭樂浪、玄菟、真番、臨屯四郡,統稱漢四郡,朝鮮半島北部第一次被納入中原王朝的統治,而生活在朝鮮半島的高句麗民族成瞭玄菟郡高句麗縣的大漢子民。
公元前82年,真番、臨屯並入樂浪和玄菟
西漢末年,高句麗趁西漢衰微脫離漢朝統治,建立政權。東漢建立後,新生的高句麗自知無法與漢朝抗衡,在最初的一段時間裡,一直都是一個人畜無害的小王國,對外向東漢稱臣,獲得東漢朝廷的保護,對內安心發育,逐漸從一個邊陲小國成長為域外強權。
東漢時期半島局勢
三國魏晉時期,曾經那個無比強大的漢朝滅亡,經過一百多年的發育的高句麗也想逐鹿中原,沒想到慘遭兩次毀滅性打擊。
第一次是三國時期,高句麗趁魏國遼東郡叛亂,發兵攻打遼東,卻被魏軍輕松擊敗,高句麗國都丸都城(丸都,這不就是“要完”嘛)陷落,國王也死在逃亡途中。
第二次則在東晉十六國時期,這時的中原地區陷入瞭五胡混戰,關中為氐族的前秦,河北為鮮卑慕容氏的前燕。高句麗剛經過幾十年的休養生息,剛剛恢復瞭幾分實力,又發兵攻打瞭樂浪郡,結果被前燕暴打一頓,就連高麗王宮也被前燕軍隊一把火燒瞭,丸都城這回徹底玩完瞭。
吉林省集安市境內的丸都城遺址
連續被曹魏和前燕教育,高句麗終於擺正瞭自己的位置,在後來的南北朝時期,南方強則向南方稱臣,北方強則向北方稱臣,度過瞭較為安穩的一段時間。高句麗的收斂,除瞭與中原王朝的實力差距懸殊外,朝鮮半島在這一時期也進入瞭自己的三國時代,即北邊的高句麗,和南方新羅、百濟。新羅和百濟起源於朝鮮半島南部的三韓部落,現代韓國的“韓”便源自這三韓部落。
北魏時期半島局勢
從上述歷史可以看出,高句麗自建國以來,一直沒有放下擴張領土的嘗試,即便被曹魏打擊到幾乎亡國,依然在找機會奪取朝鮮半島和遼東地區,足見其野心。同時,從曹魏到前燕,不過幾十年的時間,高句麗卻從瀕臨亡國到再次復興,也可以看出高句麗民族的韌性和能力。
隋朝與高句麗的從和到戰
南北朝後期,中原王朝開始稱高句麗為高麗。此時的高麗已經成長為東北地區強大的地方政權,不僅完全占領瞭心思夢瑩的漢四郡,還不時侵擾遼東地區,成為中原王朝僅次於突厥的的邊患。
隋文帝建立隋朝統一南北後,由於突厥的嚴重威脅,被迫對高麗采取安撫政策。開皇元年,“高麗王高陽遣使朝貢,授陽大將軍,遼東郡公”,然而高句麗並不甘心做一個“郡公”。高湯即位後,“湯復遣使詣闕,進授大將軍,改封高麗王”。高湯死後,其子高元即位,高元比其父更加得寸進尺,於開皇十八年(598年)發兵進攻遼西,隋文帝大怒,派楊瓊率三十萬大軍討伐高麗,可這次討伐卻因為“乏食,復遇疾疫”而無功而返,最終以高元請罪而不瞭瞭之。
公元605年隋朝和朝鮮三國
隋煬帝即位後,經過文帝的勵精圖治,隋朝進入鼎盛時期,而強敵突厥在隋朝的打擊下,已經臣服,來自北方的威脅不復存在,高麗就成瞭隋朝首要打擊對象。
隋煬帝登基時,作為藩屬國國君的高元本應親自來長安朝賀,卻隻是派使者敷衍瞭事,這在隋煬帝看來,是對自己和隋朝的不尊重,結合文帝時期的沖突來看,是時候教訓一下高麗瞭。
大業三年(607年),隋煬帝巡視突厥,卻在突厥啟民可汗的營帳內看到瞭高麗的使者,這不免讓人懷疑高麗與突厥秘密勾結,引起瞭隋煬帝的不滿和警惕。隋煬帝對高麗使者說道:“朕明年當往涿郡,爾還日語告高麗王,益早來朝,勿自疑懼......茍或不朝,將率軍民往巡彼土。”
《隋煬帝東幸圖》
大臣裴炬對隋煬帝說道:“高麗之地,本孤竹國也。周代以之封箕子,漢世分三郡,晉室亦統遼東。今乃不臣,別為外域,故先帝疾焉,欲征之久矣。但以楊瓊不肖,師出無功。當陛下之時,安得不事,使此冠帶之境,仍為蠻貊之鄉乎?”從裴炬的話中可以看出,高麗自古以來都是中原王朝的疆土,高麗的如此這般,對隋朝來說,無異於叛國。
果不其然,即便“將率軍民往巡彼土”,高麗王依舊沒有如期朝見,於是在大業七年(611年),隋煬帝下詔親征高麗。然而,擊敗瞭突厥、滅亡瞭吐谷渾的隋朝卻在高麗失瞭足,前兩次大敗而歸,第三次雖取得瞭勝利,卻沒能徹底征服高麗,甚至因為隋煬帝三征高麗,在國內引發大規模農民起義,導致如日中天的隋朝二世而亡。
唐朝平定高麗
李唐代隋後,喘過氣的高麗立即與唐朝修好,拿起瞭“陽奉陰違”的老一套。唐高祖李淵鑒於戰爭方定以及隋伐高麗的教訓,采取隱忍的策略,冊封高麗王高建武為上柱國、遼東郡王、高麗王,確定瞭唐朝和高麗的臣屬關系,專心恢復國內民生經濟、處理突厥邊患。
公元640年唐朝和朝鮮三國
然而,高麗依然癡心於東北霸權,將隋朝出征將士的遺體堆積成山,謂之京觀,耀武揚威。唐朝得知後,遣使搗毀,收斂隋朝將士遺體。高麗以為唐朝動怒要攻打自己,“乃築長城,東北自扶餘城,西南至海,千有餘裡”,擺出瞭與唐朝開戰的態勢。但唐朝此時剛剛結束對突厥的戰爭,並不想與高麗再生戰事。
貞觀十六年(642年),高麗發生瞭政變,泉蓋蘇文弒殺高麗王高建武,立高藏為高麗王,獨攬朝政。於此同時,泉蓋蘇文又與百濟聯盟,入侵新羅,“謀欲取新羅黨項城,以塞入朝(唐)之路。”
高麗、百濟、新羅同為唐朝的藩屬國,泉蓋蘇文先是弒殺唐朝冊立的高麗王,又聯合百濟攻打新羅,不僅影響瞭唐朝在朝鮮半島的宗主國地位,更極大地威脅瞭唐朝東北邊疆的安全和穩定。貞觀十七年,唐太宗下詔討伐高麗,一為高麗討伐弒君逆臣,二為新羅抵抗侵略,三為隋朝死難將士報仇,四為收復遼東中國故土。
貞觀十九年(645年),唐太宗率四十萬大軍親征高麗。唐太宗作為中國歷史上最負盛名的皇帝之一,卻在高麗重蹈瞭隋煬帝的覆轍,鎩羽而歸。不甘心的唐太宗又於貞觀二十一年、二十二年接連兩次征討高麗,依舊無功而發。唐太宗去世後,征服高麗的歷史任務便交給瞭唐高宗。
唐高宗即位後,吸取瞭唐太宗和隋煬帝的教訓,聯合新羅,首先攻打實力較弱的百濟,在朝鮮半島先奪得一處落腳地,然後在新羅的配合下南北夾擊高麗,避免瞭在陌生環境下的單獨作戰。
在唐征高麗戰爭中湧現的名將薛仁貴
總章元年(668年),唐軍攻克平壤城,高麗滅亡,“置安東都護府於平壤以統之。”這場持續瞭兩朝58年的高麗征服戰爭徹底結束,而此時的唐朝東滅百濟、高麗,西亡突厥,疆域空前遼闊,四夷賓服,確定瞭以唐朝的中心的華夷秩序。
隋唐征高麗的原因
隋唐兩朝不惜耗費巨大的人力物力也要征服高麗,其主要原因有二:一是為瞭收復遼東及漢四郡這一歷朝故土,二是為瞭維護以宗主國為中心的天下秩序。
在文章開頭就已說明,朝鮮半島北部地區自漢武帝時期就已設立郡縣,納入中原王朝的統治,雖然高句麗在後來建立國傢,但也作為屬國在中原王朝統治下持續瞭400多年。南北朝時期,高麗脫離瞭中原王朝的控制,但也一直向中原南北王朝稱臣。
在這數百年的時間裡,高麗在文化、禮儀等方面基本上與中原王朝趨同,因此在隋唐人民看來,高麗是有別於五胡突厥的特殊存在,是華而非夷。如唐高祖時期,溫彥博上書說:“遼東之地,周為箕子之國,漢傢玄菟郡耳。魏晉已前,近在提封之內,不可許不臣.....”,唐太宗也曾說道:“遼東,舊中國之有,自魏涉周,置之度外。”
在看隋唐兩朝發動戰爭的直接原因,煬帝三征高麗,是因為高麗王“朝覲之禮,莫肯躬親”,“兼並東胡,屢興邊釁”;唐太宗三征高麗,是因為高麗臣子弒君、辱殺中國良善、侵暴鄰國,隋唐兩朝征高麗無不是於高麗對宗主國地位的蔑視以及對周邊國傢的侵掠。
《啟民可汗獻馬圖》
隋唐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強盛的封建王朝,與契丹、突厥、靺鞨、高麗、新羅、百濟等周邊國傢都建立瞭以朝貢、冊封為主的宗藩關系,確立瞭以隋唐為中心的天下秩序。隋唐兩朝作為宗主國,有責任保護藩屬國的安全,有權力維持各藩屬國之間的正常秩序。而高麗三番五次的侵略鄰國,無異於對隋唐兩朝宗主國地位的挑釁,唐高宗出征高麗前曾說道:“昔齊桓列土諸侯,尚存亡國,況朕萬國之土,豈可不恤危藩。”因此,隋唐征高麗,也是維護自己宗主國地位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