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發頭條歡迎您
發發頭條>曆史>明朝王爺和清朝王爺的區別!一個不準入京一個不準出京!

明朝王爺和清朝王爺的區別!一個不準入京一個不準出京!

時間:2020-03-11 19:15:36 來源:網絡投稿   編輯:曆史

今天小編為大傢帶來明朝王爺和清朝王爺的區別!希望對你們能有所幫助。

新朝初建,往往會吸取前朝滅亡教訓,推行新的制度,以加強皇帝的權力。但在推行新制度的同時,王朝新的弊端又產生瞭,於是成為一個死循環。就以明朝舉例,明朝時期皇帝擔心藩王造反,於是對藩王進京進行瞭限制,卻發生瞭靖難之役。時至清朝,吸取明朝教訓,推崇王爺不準出京制度,結果導致內部腐朽,最終亡國。

那明朝時期和清朝時期的藩王制度究竟是怎樣的存在呢?首先我們說說明朝的藩王制度。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是農民出身,因此他最看重的就是血脈。明朝建立後,朱元璋為穩固皇權統治,對異姓功臣大肆屠殺,可卻沒有對朱姓子孫動手,可見一斑。在藩王制度上,朱元璋沿襲上古周朝,分封藩王23位。

“非親子弟不足以鎮撫而捍外患。”盡管朱元璋深知分封藩王有其弊端,但他最終還是這樣做瞭。“朕封諸子,頗殊古道”,在朱元璋看來,效法古人制度並無過錯,隻要管理好藩王勢力,也不會出錯。

因此,朱元璋規定藩王不奉詔不準進京,同時規定藩王可三年進京朝見一次,既防止藩王與朝臣勾結,又防止藩王之間的串通。事實上,朱元璋的做法是正確的,因為明朝除瞭朱棣外,還沒有出現過其他藩王造反的事件。

而朱棣造反其實也是例外,如果建文帝不削藩的話,朱棣也不會發動“靖難之役”。靖難之役後,宮中大火,建文帝不知所蹤,而朱棣而成為明朝皇帝,繼續采取削藩政策。

剝奪藩王軍權和行政權,但給予藩王皇室的優待,如此做法的確有效限制瞭藩王勢力,但物極必反,當明朝末年農民起義和清軍入關時,明朝藩王勢力毫無辦法,隻能看著敵人的屠刀揮向自己,淪為砧板上的肉。

清軍入關後,建立清朝。在吸取明朝教訓後,清朝對一系列制度進行瞭改革,其中的藩王制度,更是與明朝大相徑庭。

清朝冊封瞭許多王爺,而且是世襲制,雖為世襲,但爵位一代比一代低。其次,清朝王爺同樣沒有軍權和行政權,而且不允許離開京城,需要永遠生活在皇帝的眼皮底下。

清朝王爺雖然地位高,可以參政,但因身處京城,沒有造反的實力。可王爺大量聚集在京城,難免與朝臣勾結,形成不同的派系,康熙時期的“九龍奪嫡”就是典型。此外,王爺們沒有形成自己的勢力,因此在遇到外敵時,同明朝一樣,沒有絲毫反抗的餘地。

總而言之,明朝與清朝的范圍制度都是在走極端,各有利弊。但分封的藩王皆是皇室子弟,因此屬於一傢天下,難以得到平民百姓的支持,所以在朝代滅亡時,平民百姓都是以“吃瓜群眾”的態度在觀望著,因為在他們看來,誰當統治者,都與他們無關。

一傢之天下,一傢之王朝,註定是背離人心的,於是在清朝末年,幾千年封建王朝的“傢天下”理念終於壽終正寢,而代表著“天下為公”的思想則迅速登上歷史舞臺,開始引領著新的時代浪潮。

閱讀全文
熱點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