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發頭條歡迎您
發發頭條>曆史>蘇軾影響瞭一代又一代人!蘇軾是個怎麼樣的人?

蘇軾影響瞭一代又一代人!蘇軾是個怎麼樣的人?

時間:2020-03-12 08:11:09 來源:網絡投稿   編輯:曆史

今天小編為大傢帶來瞭一篇關於蘇軾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是北宋著名文學傢、書畫傢、美食傢。蘇軾的詞豪放,蘇軾其人豁達樂觀又不乏柔情。蘇軾的傢風源於蘇杲、蘇序的“扶危濟困”,繼承瞭蘇洵的“詩書傳傢”“志存高遠”,在傳承父輩優良傳統的基礎上,展現瞭讀書正業、孝慈仁愛、為政以德之風。

為人子,志向遠大,愛國愛民

蘇軾出生於四川眉山一個殷實的書香之傢。“門前萬竿竹,堂上四庫書。高樹紅消梨,小池白芙蕖。常呼赤腳婢,雨中擷園蔬”,這首詩便是蘇軾對傢的描繪。

父親蘇洵常常遊學在外,傢庭教育的責任主要落在瞭母親程氏的肩上。她知書明理,善學善教,常常利用古文古人教導孩子。有一次,她教蘇軾讀《後漢書·范滂傳》,范滂是東漢名士,學問氣節皆受敬重。讀後蘇軾問:“如果我做范滂這樣的人,母親答應嗎?”程氏夫人回答:“你若能做范滂,難道我就不能做范滂的母親嗎?”在母親的言傳身教下,年少的蘇軾就立下遠大志向,為理想而奮鬥。

蘇軾的母親天性善良,悲天憫人。蘇傢庭院中有很多鳥雀來築巢,程氏夫人不讓傢人捕鳥取卵,天長日久,來蘇傢的鳥兒就越來越多,而且都不怕人。蘇軾就常常和小夥伴們圍在鳥邊,給它們喂食。

蘇軾的成長過程中,父親的影響也至關重要。蘇洵對孩子十分嚴格,蘇軾小時候貪玩,父親在傢時對功課都有具體的安排,並會嚴厲催促,這就讓蘇軾從小就飽讀詩書。父親常常遊歷名山大川,回到傢中便會給蘇軾和蘇轍兩兄弟講述旅途見聞,這也讓蘇軾從小便見識不凡,胸懷天下。

蘇軾走上仕途後,雖幾遭貶斥,但都關心民生,勤勉盡責。在鳳翔任職期間,他發現某差役讓民受苦後,他便寫信給宰相反映情況;在徐州工作時,面對洪水來襲,他身披蓑衣,腳穿草鞋,親自指揮抗洪搶險,過傢門而不入,晚上也住在城墻之上,最終取得瞭勝利;到杭州上任後,蘇軾疏浚兩河,整治六井,全面治理西湖,造福一方百姓……

雖人生幾經坎坷,但蘇軾舍身為國、親民愛民之心從未改變。這些與其從小的傢風傢教,顯然是分不開的。

為人兄,亦師亦友,呵護備至

蘇軾與父親蘇洵、弟弟蘇轍以文學名世,世稱“三蘇”。蘇軾與弟弟蘇轍的感情被後人稱為“史上最深兄弟情”,並肩攜手、患難與共的手足親情,幾乎貫穿他們的一生。

蘇軾、蘇轍的兄弟情誼,是在從小一起讀書、一起成長的過程中培養出來的。在故鄉時,他們倆從小就跟隨父親學習,春夏秋冬、寒來暑往,日日刻苦攻讀;學成之後又跟隨父親出川,雙雙高中進士,一直到入仕之後才不得不分開。

多年後,當知道蘇轍生活中遇到不順時,蘇軾作詩多首安慰弟弟。在“烏臺詩案”蘇軾罹禍下獄後,蘇轍呈上奏折《為兄軾下獄上書》,願免除自身官職為兄贖罪。二人回朝任職相聚京師時,兩傢相距不遠,蘇轍總是到哥哥傢裡對飲閑聊。在蘇轍位高權重、蘇軾要回鄉時,蘇軾在傷感之下再為弟弟寫下《感舊詩》。

蘇轍在為兄長所作的墓志銘中提到:“我初從公,賴以有知。撫我則兄,誨我則師。”兄友弟恭,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之一,在這一點上,蘇軾和蘇轍二人可謂典范。

為人夫,情深義重,至死不渝

蘇軾的發妻王弗性情溫柔,謹言慎行,二人的婚姻美滿恩愛。王弗初到蘇傢時,並未說自己讀書識字,隻是在做完傢務後,常常來到書房靜靜地陪伴蘇軾。

有一次蘇軾背書時卡殼瞭,十分著急,這時王弗輕輕一笑,背瞭一兩句提示他,令蘇軾大吃一驚,刮目相看。

王弗知道蘇軾性格耿直,特別留意他在外行事,每當有人來拜訪蘇軾,她便與蘇軾一起分辨人情是非。王弗對待公婆亦十分孝順,就像侍奉自己的雙親一樣,深得蘇洵和程氏夫人的喜愛。王弗在27歲時因病去世,蘇軾悲痛萬分,十年後還寫下一首淒婉的詞作懷念亡妻,情真意切,字字帶淚。

蘇軾始終過著淡雅簡樸的生活,即便是回到榮華富貴的官場時也未改變,並且為人大方,樂於助人。他的第二任妻子王閏之勤儉持傢,安貧樂道,不購買奢華的服飾,不貪戀物質的享受,在這一點上二人是相互影響、高度契合的。蘇軾每每拿傢裡的錢物幫助別人時,王閏之從未表示不滿。

蘇軾歷經坎坷,往往是剛貶到一地沒待上幾年,又遷移到另一地,生活上的艱難可想而知,但王閏之一直陪伴,無怨無悔,對前妻的孩子也如同己出。蘇軾對這一點特別感激,誇她“母儀甚敦”。王閏之與蘇軾同甘共苦、相濡以沫25年,在46歲時離開人間。蘇軾對她的思念揮之不去,久而彌堅。

為人父,樂於陪伴,關愛如山

蘇軾一生起伏不定,幾經榮辱,他的三個兒子也跟隨父親經歷沉浮。他們雖然難能安定為學,但他們在優良的傢風中耳濡目染,從幼年到成年時時接受著父親的教導,個個勤奮好學,知書達理,孝順仁愛。

蘇軾並不像蘇洵一樣嚴格,他可謂慈父。在孩子們小的時候,他喜歡與他們一起嬉玩,稍有好一點的表現,便予以稱贊鼓勵。全傢一起閑坐聊天時,蘇軾來瞭興致便會與兒子一起作詩,並毫無顧忌地公開誇贊詩寫得好。被貶黃州時,蘇軾帶著傢人早起種田,夜間織佈,過起農傢生活,“雖勞苦卻亦有味”。蘇軾新墾的荒地就在黃州東門之外,將其取名“東坡”,其號“東坡居士”就來源於此。重視傢庭生活、樂於陪伴傢人,是蘇軾這一歷史人物的鮮明特質。

蘇軾對孩子們的關愛不僅體現在陪伴上,更體現在教育其做人上。長子蘇邁攜傢眷赴德興任縣尉時,蘇軾送給他一方硯臺,並作銘文教他為官之道:“以此進道常若渴,以此求進常若驚,以此治財常思予,以此書獄常思生。”在蘇軾年逾60再遭貶斥、蘇邁要頂立門戶時,蘇軾寫給蘇邁一封書信:“慎言語,節飲食,晏寢早起,務安其形骸為善也。”俗語說,子不教,父之過。蘇軾作為父親,對孩子們的教導從沒有停止過,也造就瞭孩子們優良的品格。

蘇邁幼年便隨父沉浮,侍奉父親遊歷各地。在蘇軾因“烏臺詩案”被捕時,時年21歲的蘇邁徒步相隨,陪伴父親斡旋於險難之中。蘇軾被投入監獄後,其飲食供應和生活所需皆由蘇邁操持。在黃州淒苦的生活中,蘇邁也未廢傢學,常常與父親像小時候那樣作詩聯句,以此為樂。

次子蘇迨幼年努力求學,後曾跟隨父親外任地方、入職京師,直至蘇軾去世,始終與蘇邁同進同退,相互扶持。三子蘇過曾陪同父親一路南行。在惠州時,為瞭適應當地氣候和習慣,蘇過負責父親的飲食器用,學習做地爐取暖,在艱苦的生活中能安之若素,並在詩畫方面著力。

由於歷史和自身的原因,蘇軾的後代無法揚名於朝,隻能耕讀傳傢。但人們均相信,雖然湮沒於亂世,但受到父親、受到傢庭的影響,他們的內心亦是豐盈富足的。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蘇軾的詩詞名篇澤被後世,其展現的價值觀念、心路歷程,無不與他的傢庭、傢風密不可分。縱然到今天,蘇軾的愛國愛民、超然達觀,還會影響一代又一代的人。

閱讀全文
熱點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