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發頭條歡迎您
發發頭條>曆史>明朝宦官的權力為什麼會那麼大 說到底還是朱棣偷懶瞭

明朝宦官的權力為什麼會那麼大 說到底還是朱棣偷懶瞭

時間:2020-03-12 13:11:33 來源:網絡投稿   編輯:曆史

今天小編給大傢帶來明朝宦官權力,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看一看。

我們看歷史,大都喜歡看帝王將相的故事,有時候我們仔細看就會發現,一個真正的好皇帝,他的故事其實是很少的。因為治理國傢的最高境界其實是“無為而治”。皇帝越是東搞西搞,老百姓的負擔就是越是重,當百姓到瞭忍無可忍,不能擔負的時候,就隻能揭竿起義。

但“無為而治”和“不作為”是兩回事,一個無為而治的皇帝絕對不是一個懶漢。他隻是給個國傢規定正常合理的流程,並且維持其運轉而已,絕對不會平地起風波。今天我們就來說一位“無為而治”,但是卻開創瞭一個制度,讓明朝兩百年來都能正常運作的一個皇帝,他就是明宣宗朱瞻基。

明宣宗的一生其實很少有什麼很大的動作,比起他的爺爺朱棣可以說太過平靜,但歷史上始終給瞭他一個很高的評價,史稱的仁宣之治人總共11年,明宣宗就占瞭10年。明宣宗雖然從不搞什麼大的動作,但是他卻讓國傢進入瞭一個良性的循環。他對明朝最大的影響是制定瞭一個新的公文流程。

事情的起因其實是在朱元璋。朱元璋為瞭加強皇權集中,廢除瞭丞相制,但是皇權集中是一種特別理想的狀態。要實現這個理想,前提就是皇帝必須是一個體力極強,精力充沛的人。但我們都知道,在嫡長子的繼承制度之下,皇帝並不是擇優錄取的。也就是說,不是每個皇帝都能像朱元璋,有那麼好的身體那麼充沛的精力,所以到瞭朱元璋之後就出現瞭一個問題,公文太多,皇帝無法一一處理。

於是到瞭永樂時代就開始出現瞭內閣,專門幫助皇帝來處理公文。這種處理叫票擬,其過程就是讓內閣的人把文件看完,然後把文件主題及處理意見寫下來,附在原文上面,上交皇帝。再由皇帝做最後的決策,最後這個流程就叫批紅。在永樂時代,這個流程還是勉強能夠執行的,因為朱棣也是一個精力充沛的人。但是到瞭朱棣的孫子明宣宗時代(明仁宗才做瞭1年皇帝,就不算瞭),可能他覺得當皇帝還要搞這麼多事兒,想偷懶去放松一下都不行!於是就開始瞭改變,讓這個流程不再單屬於工作狂才能完成的工作。

明宣宗的改變就是把屬於自己的批紅工作,交給太監做,為瞭讓他們互相制約,還把這份工作分成瞭兩部分,一個就是把能用的意見抄下來,加上自己的意見。做這個工作的叫秉筆太監,因為有瞭這個權利,所以在太監瞭的地位很高。另一部分的工作就是最終同意權,為瞭謹慎起見,他把這個工作交給另一個太監,這個太監處在宦官系統的最高層,叫掌印太監。

就這樣,明宣宗就把自己的工作完全的交瞭出去,他隻起瞭一個監督執行的作用。而實際上,隻要皇帝的威懾力還在,他即使不監督,國傢也可以正常運轉。

明宣宗的這套公文處理流程,後來被一直沿用。這套體系,可以說是與他的太爺爺朱元璋的的主旨是相反的,朱元璋是要皇帝自己把工作全部做完,而朱瞻基是皇帝不做一點工作,大明一樣可以正常運轉。從管理工作的藝術性而言,我們不得不說,朱瞻基是更勝一籌的。

當然,明朝壞也壞在這個制度上。後來明朝晚期的宦官之所以能夠權傾天下,就是因為他們把握瞭這個代使皇權的權力,讓後來的皇帝都比較依賴宦官,早已經埋下瞭隱患。不過話說回來,如果什麼都由皇帝親自處理,碰到能力差的皇帝,可能大明完蛋的更早!

參考資料:《明史》《中國通史》

閱讀全文
熱點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