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發頭條歡迎您
發發頭條>曆史>“徙木立信”的故事是怎麼樣的?商鞅為何要“徙木立信”?

“徙木立信”的故事是怎麼樣的?商鞅為何要“徙木立信”?

時間:2020-03-12 15:12:36 來源:網絡投稿   編輯:曆史

今天小編為大傢帶來“徙木立信”的故事,希望對你們能有所幫助。

商鞅徙木立信告訴我們什麼?這說明秦國政府此前,從來沒有取信於民。秦國的貴族集團,永遠都在對老百姓畫大餅,說一些無法實現的謊言,從而保障自己的利益。

因為一再失信,所以秦國自身並不團結。軍民不團結,那麼戰鬥力當然沒辦法變得強大。這也是商鞅變法的第一步,讓老百姓重拾對秦國統治者的信心。

其實餅就那麼大,貴族占得多瞭,那麼老百姓就占得少。商鞅的目的是為瞭告訴秦國的老百姓,餅,是可以通過他們的努力,從貴族那兒奪過來的。

01變法萬事俱備,商鞅卻遲遲沒有公佈。

秦孝公與商鞅商談瞭一番,覺得他是天下奇才,是變法的中堅力量。不是他的變法策略有多麼高明,而是他變法的決心讓秦孝公感動。

為此商鞅也沒有辜負秦孝公的期望,利用手裡的《法經》,參考前人李悝的經驗,商鞅總結出瞭一套屬於自己的變法策略,主要分為兩大方面。

第一,頒佈墾草令,主要目的是為瞭提高國民經濟,增加士兵來源。此後商鞅廢除瞭貴族世襲制度,有軍功才能升職,給瞭普通人晉升的機會。此外重農抑商,鼓勵老百姓墾荒,增加瞭耕種面積。

第二,遷徙都城到咸陽,廢除貴族井田制,實行土地私有制,允許自由買賣。以縣作為行政單位,廢除分封制。在國內統一度量衡,居民統一登記戶籍,按照戶征收軍賦。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推行小傢庭政策,以此增加戶籍。

這一系列的政策,分為兩個時期去實行。可以說商鞅早就已經準備好瞭這些法令,但是在實行變法之前,卻遲遲沒有動手。

為什麼呢?因為商鞅在等一個機會,那就是樹立政府可信度的機會。他想瞭很久,決定用徙木立信的方法來取信於民。

此前秦國的貴族和各地諸侯國的貴族是一樣的,他們壟斷瞭國傢的官場,壟斷瞭巨額的經濟收入,對百姓各種壓榨,沒有絲毫分寸。

孝公既用衛鞅,鞅欲變法,恐天下議己。令既具,未佈,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於國都市南門,募民有能徙置北門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復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輒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史記》

為瞭保住自己的地位和利益,他們是絕對不贊同任何改變的。秦國可以滅亡,但是在滅亡的前一秒,他們也不會主張改革。

如此弊端之下,百姓對貴族失望透頂,根本不可能相信貴族會實行真正的改革。這才是改革最困難的地方。

02變法策略誰都會訂立,可是變法決心卻不是誰都有。

為什麼自古變法,唯有商鞅最徹底幹凈?其實道理很簡單,因為秦孝公和商鞅是一路人。秦孝公無條件支持變法,商鞅有決心堅持變法,所以才能使得變法得以實施。

變法的精髓不在於變法的內容,而在於變法的決心。變法的內容,早就被李悝寫在瞭《法經》之中,任何人隻需要根據《法經》結合當地情況,做出一定的修改,就能夠制定出一系列變法的策略。

孝公既用衛鞅,鞅欲變法,恐天下議己。衛鞅曰:“疑行無名,疑事無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見非於世;有獨知之慮者,必見敖於民。愚者闇於成事,知者見於未萌。民不可與慮始而可與樂成。論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謀於眾。是以聖人茍可以彊國,不法其故;茍可以利民,不循其禮。”孝公曰:“善。”---《史記》

可是決心不是每個人都有的,因為下定變法的決心,就需要得罪很多人。這些人並不普通,他們是秦國的貴族集團。

這幫人手裡有權力,有資源,有人脈。他們可以有一萬種方法弄死你,商鞅如果膽怯瞭,那麼變法就無法進行下去。

同樣的道理,秦孝公是秦國的國王,跟這幫貴族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如果貴族聯合起來反對秦孝公執政,秦孝公的王位是坐不穩的。

秦孝公難道就不害怕嗎?換做任何人都會感到害怕。可是勇敢的人,永遠都是做那些自己感到害怕的事情。秦孝公即使再害怕,也要堅持變法。

因為秦孝公和商鞅一樣,都是有決心的人。他希望把自己的國傢變得強大,犧牲部分貴族的利益,可以換取整個秦國的繁榮,這有何不可呢?

你可以一輩子都呆在同一個地方,但是肯定會限制你的發展。如果你想要突破性的發展,就必須要走出來,但是有多少人敢呢?

03誠信是立國之本,國傢、個人都需要有誠心。

商鞅以徙木立信的辦法,使得秦國百姓開始信任秦國政府。可是不久以後,張儀卻以行騙的方式,使得秦國政府失信於天下諸侯。

於是以鞅為大良造。將兵圍魏安邑,降之。居三年,作為築冀闕宮庭於咸陽,秦自雍徙都之。而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內息者為禁。而集小鄉邑聚為縣,置令、丞,凡三十一縣。為田開阡陌封疆,而賦稅平。平鬥桶權衡丈尺。行之四年,公子虔復犯約,劓之。居五年,秦人富彊,天子致胙於孝公,諸侯畢賀。---《史記》

誠信體系建立起來非常不容易,商鞅無疑是開瞭一個好頭,可是張儀卻將其破壞得幹幹凈凈。就如同打開瞭潘多拉魔盒一樣,從此中華大地上,到處都是謊言。

秦國也失去瞭在諸侯國之中的誠信度,一度成為瞭天下公敵。張儀表面上為秦國爭取瞭實際利益,可是卻沒有朝著長遠角度去看。

國與國之間需要誠信,就算是放到現在也是一樣。如果你訂購一批材料,錢打過去瞭,可是貨遲遲沒有發過來,那兩國之間的矛盾可就無法調和瞭。

人與人之間同樣需要誠信,因為人生存在世上,就是一個以物易物的過程。如果有人不講誠信,那麼這個規則體系就會被打破,誰都可以騙人,秩序將徹底被打亂。

商鞅希望建造的,是一個有秩序有上進心的國度,要想有秩序,就必須要有誠信。隻有政府率先做出誠信的表率,百姓們才能夠爭相效法。

而要想有上進心,就必須要實行改革變法。貴族集團畢竟占據少數,隻有大多數的普通百姓認可瞭你的變法,從變法中獲得積極性,那麼整個國傢才能有上進心。

總結:秦國一統江山,誠信成為瞭墊腳石。

誠信之所以重要,是因為社會的穩定迫切要。秦國之所以能夠一統江山,其實很大程度上,受益於政府對百姓的誠信。

因為誠信,使得商鞅變法可以徹底地在秦國上下實行。隻有百姓相信你真的可以做到,那麼變法的法令才具有效力。

商鞅的目的不是以高壓的手段迫使百姓做些什麼,而是希望百姓們相信政府,在政府的號召下,切實努力,從而獲得自己應得的利益。

很顯然,商鞅的做法是成功的。即使後來張儀破壞瞭秦國的誠信度,可是秦國內部,政府對百姓還是非常講信用的,完全不影響秦國自身強大,從而走上一統天下之路。

閱讀全文
熱點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