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地裡的媽媽 父親離開後看到媽媽在寂寞夜晚全身顫抖

2017-02-15 17:01:01

我是一個單親傢庭,我爸爸在我很小的時候就離開瞭,在我記憶中媽媽每天都在玉米地裡忙活然後一手一腳養大我,其實我內心是很佩服媽媽的,但是我個性倔強沒有跟媽媽表露過感情。在某一天晚上,我看到媽媽在黑夜裡顫抖,而且手還不斷抹去淚水。

母親很聰明,在我眼裡,如果沒有她,我們這個傢也許就沒有現在的幸福與繁榮,雖然也依然隻是個普通的農傢罷瞭,但是也是因為有瞭她,這個傢才能像現在這個樣子,我不敢想,如果沒有媽媽,這個傢會怎樣,我會怎樣。關於母親的童年,我隻有一些碎片化的記憶,媽媽隻是零星的跟我提到過,但是我知道,兒時的她,過的不幸福。

母親生在20世紀60年代,那時候有文革的動蕩,那時候農村實行“公社化”種田,還要掙那些微薄的“工分”度日,那時候農民的溫飽還沒有解決,衣服隻是為瞭遮身取暖,那時候貧窮的農民傢吃的最多的是:窩窩頭、紅薯粥……那時候,母親傢很窮,特別窮。母親傢是地道地 道的“貧農”,在那個時候真的是傢庭成分好的不能再好瞭,但是這個成分對於一個“貧農”的傢庭又有什麼意義呢?沒有多給點“工分”,沒有多給點“地位”,也就隻是窮而已。在這樣一個傢庭裡,母親出生瞭,排行老二。

其實直到現在“老二”在傢裡的感覺就是:沒有老大出生時能夠作為傢裡的第一個孩子給父母帶來初為人母的“新鮮感”,也不似最小的孩子帶給傢庭裡的“滿足感”,老二就是不會給傢庭帶來多大的心理上的沖擊,無非就是多添瞭一張吃飯的嘴罷瞭。母親在傢的地位就是如此。母親被取名為玉娜,猜想 也沒什麼寓意,那時候女孩子取名也無非是什麼“娜”、什麼“芬”、什麼“平”。

母親上面有個姐姐,等母親出生以後,自然而然姥姥姥爺會想要第三個孩子,當然是想要個男孩,而且在那個年代哪個傢庭裡不是四五個孩子,甚至還要更多一些,所以其實姥姥姥爺隻生瞭3個孩子,孩子已經很少瞭。忘瞭說,第三個孩子是我的舅舅,當然是男孩瞭。

那個時候蓋得房子都是俗坯房,一般是隔成三間,左邊的一間一般是正房,右邊的一間一般會稱為“東屋”,中間一間算是廚房。姥姥傢的這座俗坯房,年代已經很久遠,那時候沒有玻璃,窗戶都是被木條分隔成很多個正方形,然後再糊上紙,姥姥傢的窗戶就是這樣的。

媽媽從小開始就穿一些補丁衣服,因為傢裡窮沒辦法隻能將衣服穿到不能夠再穿瞭才去買新的,我聽媽媽說每次去買新衣服就是一年裡面最開心的時候。其實我沒有辦法想象得到他們那個年代是怎麼過來的,但是看到媽媽的手和腳佈滿瞭裂痕我隻知道她很累。

母親說自己如果還有童年的話,那應該是在7歲之前吧,因為那時候姥爺還在,姥爺會每天出去公社掙“工分”,會把傢庭的負擔撐起來,會在出工一整天之後,給母親這些孩子們帶來點“驚喜”,好的時候也許是“白面”,所以三個還在總是在天快黑的時候跑到傢門前的大石頭上一邊玩鬧,一邊望著通向農田的小路,等待那個熟悉的身影

後來姥爺病倒瞭,好幾天不出工瞭,總是躺在傢裡的俗炕上,那天下著大雨,想著令人驚駭的雷,姥姥也坐在炕上,靠著疊好垛起來的被子,三個孩子偎依在姥姥身邊,小聲的玩鬧著,姥姥一會看看姥爺,一會望向窗外,突然看到一個鮮紅的大火球從傢門口滾進來,然後消失瞭,然後姥爺去世瞭。那時候母親7歲。火球的回憶是姥姥說給媽媽,媽媽又講給我聽的,不知道是不是真的。總之,姥爺就這樣走瞭,留下瞭一個破敗不堪的傢庭,留下瞭瘦弱的姥姥帶著三個嗷嗷待哺的兒女。

媽媽每次說起她的童年都十分的傷感,相對於我們現在來說,這些老一輩真的是從貧窮走過來。雖然現在我們傢也不是特別的有錢,但是最起碼能夠養活自己,我知道媽媽會很辛苦但是我隻能盡我所能好好去學習,將來回報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