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地的功效與作用 清熱涼血養陰生津必備良藥

2016-08-02 23:06:56

生地是什麼,很多人都不知道,今天小編就為大傢仔細介紹生地的屬性,功效與作用以及食用方法。生地也叫生地黃,玄參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地黃的新鮮或幹燥的塊根。鮮地黃具有清熱生津,涼血,止血的功效。

生地其實就是一種藥用價值很高的中藥材,它的功效有很多,並且價格不算高,所以經常能在中藥中看見它。雖說它有很多對人體好的作用,但並不是所有人都能食用它的。下面就為大傢介紹生地的功效與作用及禁忌。

生地的作用

生地甘寒質潤,既善涼血瀉熱,又善養陰生津。凡血分有熱及諸臟津傷陰不足者,均為常用之品。

1、清熱涼血。本品味甘苦、性寒而入血分,能清營血分之熱而涼血。用於溫熱病之高熱、口渴、舌紅絳,處方如清營湯。

另外,本品通過涼血尚有止血之功效,可用於血熱的各種出血癥。

2、養陰生津。本品質潤多液能養陰,味甘性寒能生津,有養陰潤燥生津作用。用於溫熱病後期、邪熱傷津者。

另外,取本品滋陰清熱作用,常用於治療陰虛火旺的口幹口渴、頭暈目眩,處方如六味地黃丸。消渴病屬熱盛傷津者亦可用生地治療。

3、生地具有清熱涼血功效用於溫熱病熱入營血,壯熱神昏,口幹舌絳。如清營湯。

治溫病後期,餘熱未盡,陰液已傷,夜熱早涼,舌紅脈數者,如青蒿鱉甲湯。

可用於治溫熱病熱入營血,血熱毒盛,吐血衄血,斑疹紫黑。

如四生丸,養陰生津功效,用於津傷口渴,內熱消渴。治溫病傷陰,腸燥便秘,如增液湯。藥用時煎服,10~30g,鮮品用量加倍,或以鮮品搗汁入藥。

鮮生地味甘苦性大寒,作用與幹地黃相似,滋陰之力稍遜,但清熱生津,涼血止血之力較強。本品性寒而滯,脾虛濕滯腹滿便溏者,不宜使用。

生地的功效

生地清熱涼血,養陰,生津。用於熱病舌絳煩渴,陰虛內熱,骨蒸勞熱,內熱消渴,吐血,衄血,發斑發疹。

鮮地黃功效:清熱生津,涼血,止血。用於熱病傷陰,舌絳煩渴,發斑發疹,吐血,衄血,咽喉腫痛。

生地的禁忌

地黃具有清熱涼血、養陰生津的功效,適用於熱病熱入營血以及熱病傷津等證,清熱涼血作用不及鮮生地,養陰作用強於鮮生地、弱於熟地黃。

生地是種中藥材。清熱、生津、潤燥、滑腸、破瘀、生新、止痛、調經、涼血、止血。味甘、苦,性寒。但是要註意對於一些寒性體質不要用。

生地黃苦寒清熱,甘寒質潤養陰,為清涼滋潤之品,擅長於滋陰清熱涼血。功效清熱涼血,養陰生津,潤腸。

主要用於瘟病熱入營血癥,血熱妄行吐血、衄血、尿血、崩漏下血等諸出血癥,還治熱病後期傷陰,陰虛發熱,內熱消渴的陰虛癥,對於陰虛腸躁便秘可引起增水行舟的作用。

生地的功效

鮮地黃清熱生津,涼血,止血。用於熱病傷陰,舌絳煩渴,發斑發疹,吐血,衄血,咽喉腫痛。生地黃清熱涼血,養陰,生津。用於熱病舌絳煩渴,陰虛內熱,骨蒸勞熱,內熱消渴,吐血,衄血,發斑發疹。

生地的藥理作用

具有清熱涼血功效用於溫熱病熱入營血,壯熱神昏,口幹舌絳。如清營湯。治溫病後期,餘熱未盡,陰液已傷,夜熱早涼,舌紅脈數者,如青蒿鱉甲湯。可用於治溫熱病熱入營血,血熱毒盛,吐血衄血,斑疹紫黑。如四生丸。養陰生津功效用於津傷口渴,內熱消渴。治溫病傷陰,腸燥便秘,如增液湯。藥用時煎服,10~30g,鮮品用量加倍,或以鮮品搗汁入藥。鮮生地味甘苦性大寒,作用與幹地黃相似,滋陰之力稍遜,但清熱生津,涼血止血之力較強。本品性寒而滯,脾虛濕滯腹滿便溏者,不宜使用。

生地黃食療作用

味甘、苦,性微寒。歸心、肝、腎經。質潤降泄。

1.清熱涼血。本品味甘苦、性寒而入血分,能清營血分之熱而涼血。用於溫熱病之高熱、口渴、舌紅絳,處方如清營湯。另外,本品通過涼血尚有止血之功效,可用於血熱的各種出血癥。

2.養陰生津。本品質潤多液能養陰,味甘性寒能生津,有養陰潤燥生津作用。用於溫熱病後期、邪熱傷津者。另外,取本品滋陰清熱作用,常用於治療陰虛火旺的口幹口渴、頭暈目眩,處方如六味地黃丸。消渴病屬熱盛傷津者亦可用生地治療。

主產於我國河南、河北、內蒙古及東北。大部分地區有栽培。秋季采挖,鮮用或幹燥切片生用。熟地黃為生地黃經加黃酒拌蒸至內外色黑、油潤,或直接蒸至黑潤而成。切厚片用。生地黃有清熱涼血、益陰生津之功效。李時珍對生地黃的評價是:“服之百日面如桃花,三年輕身不老。”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