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6 23:36:22
在此後一年多裡李奇微成為中國軍隊頭痛的對象。1951年4月接替道格拉斯·麥克阿瑟任"聯合國軍"總司令、駐日盟軍最高司令和遠東美軍總司令,5月晉上將。1952年5月接替艾森豪威爾任北大西洋條約組織武裝部隊最高司令。1953年10月任美國陸軍參謀長,主張各軍種均衡發展。1955年6月退役。1993年去世。他的《李奇微回憶錄》很受歡迎。
從純軍事的角度來看,在不到三個月的時間內(七月五日至九月三十日),黨人向南朝鮮的突進遭到瞭抗擊並被阻止,侵略軍幾乎全部被殲。從元旦開始的黨人的攻勢,在不到兩周的時間內即被迫停止。一九五一年一月四日,第二次撤出南朝鮮首都之後剛剛三周的時間,聯合國軍便轉入瞭進攻。這次進攻,除受過幾次短時的挫折外,一直持續到侵略者被統統趕出南朝鮮為止--隻有一小塊很難防守的南朝鮮領土仍為敵軍占領。但是,有一塊北朝鮮領土則為南朝鮮所控制,而且直到今天還在其控制之下。
一九五一年五月,我作為聯合國軍司令和美國駐遠東部隊司令報告瞭自己的如下分析判斷:敵人"再不會具有發動四月二十二日和五月十五日那樣強大攻勢的能力瞭"。大約在同一時間,我給第8集團軍及其當時的司令范弗裡特將軍發出瞭下面這封信:"我認為,歷史有一天很可能會這樣記錄:……這支軍隊向最邪惡的勢力進行瞭挑戰,抗擊並擊退瞭這股勢力。
它一直威脅著人類爭取個人尊嚴和自由的長期鬥爭。我相信:很可能,共產主義洪流的浪頭已被你們有力的雙臂和堅強的意志所粉碎,這股危險的潮水……已開始消退。"我希望這就是歷史作出的評價。解放軍後勤資料:志願軍入朝頭年補充兵員68萬本文節選自:《十三個月朝鮮戰場供應消耗情況和明年的補給預算》,作者:中央軍委作戰部,原載於:《抗美援朝戰爭後勤經驗總結:基本經驗》,出版:金盾出版社十三個月的朝鮮戰爭證明,後勤保證乃是現代戰爭中十分重要的工作,必須大力的加強,並把它提高到戰略地位才行。
這是戰爭定向計劃性、組織性的表現。我軍在朝鮮作戰中,消耗供應之大是空前的。例如:一、兵員補充:截止今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我補充志願軍的兵員(含一部地方武裝及老兵)數達六十八萬二千八百四十名(第一期補充四十二萬二千八百八十名,第二期補充二十五萬九千九百六十名)。
根據今年的經驗,明年朝鮮戰場的補給問題,軍委必須有一個大致的預算。計算的基礎既不能以一、二、三次戰役為基準,也不能以五次戰役為基準,而應以敵人秋季攻勢為基準,再加上若幹機動數及非戰鬥消耗數。例如:一人員補充可以十月份的戰鬥減員數為基準,即每月二萬三千九百六十四人,全年二十八萬七千五百六十八人。
根據今年情況,非戰鬥減員數共十三萬人,但傷病員歸隊數則為十一萬餘人,兩數相抵隻差二萬人。在戰線穩定,工作加強的情況下是可以解決的。再加上敵人絕不可能每月都發動秋季攻勢,故我之戰鬥減員數也會小於二十八萬七千人。為應付意外可按三十萬人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