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北韓戰爭內幕:李奇微如何破解彭德懷作戰規律

2016-08-16 23:36:22

  揭秘朝鮮戰爭內幕:李奇微如何破解彭德懷作戰規律?朝鮮戰爭的時間是1950年6月25日—1953年7月27日,主要的指揮官是彭德懷和金日成。美方的主要指揮官是麥克·阿瑟、李奇微、李承晚。中國有句古話說的非常好,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在朝鮮戰爭中,美方的指揮官李奇微是如何破解彭德懷的作戰規律的,一起來看看。

從1950年到1952年間發生的朝鮮戰爭可以說是中美兩國軍隊以流血的方式進行的一次 "軍事交流"。 60年來,交戰雙方都在不斷總結這場戰爭中的得與失。志願軍的戰略戰術多來自中方高級將領的頭腦,而美軍則更依賴嚴密的戰場分析體系。美第8集團軍司令李奇微剛上任時恰逢志願軍第3次戰役進攻的高潮,美軍出現潮水般的撤退。有關資料顯示。當時,美第8集團軍運籌小組通過收集志願軍入朝參戰後與美軍交戰的全部戰鬥記錄,發現瞭一組至關重要的數字:從1950年年底到1951年年初,中方軍隊3次大規模攻擊持續的時間都是8天。

  運籌小組敏感地意識到,出現這種狀況並非巧合。通過查閱相關情報資料,運籌小組發現"8天 "這一數字是由志願軍的後勤補給方式嚴重落後,加之美國空軍強大的空中封鎖,致使其戰鬥物資往往隻能支撐一周的作戰行動。一旦糧食和彈藥消耗殆盡,攻勢隻能被迫停止。美運籌小組由此得出結論,志願軍從發起戰役到戰役結束最多持續一周時間。

  李奇微頭腦中隨即形成對付志願軍"禮拜攻勢"的有效方法:當志願軍兇猛的"禮拜攻勢"接近尾聲的時候,聯合國軍隊再將強大的反擊力量投入前沿,向彈盡糧絕的志願軍反撲上去,把志願軍死死纏住。按照這個思路,李奇微分別於1951年1月15日、25日、3月7日連續發起瞭代號為"獵犬行動"、"霹靂作戰"、"撕裂行動"的3次進攻作戰。最終重新占領瞭被志願軍奪取的漢城,一舉扭轉瞭聯合國軍隊的頹勢。

  在中美雙方軍事院校的教材中,"上甘嶺戰役"都成為經典戰例。這場戰役自1952年10月14日始,至11月25日結束,歷時43天。美韓軍共投入步兵10個團加兩個營,共6萬餘人。志願軍先後投入瞭兩個精銳野戰軍的9個團,11個炮兵營,一個火箭炮營,共計4.3萬餘人。這次行動被命名為 "攤牌行動",其策劃者為第3任聯合國軍總司令克拉克。計劃傷亡人數為250人。但戰役一打響便處於失控狀態,大大超出瞭交戰雙方的預想。整個戰役志願軍陣亡7100人,傷殘8500人;聯合國軍陣亡11300人,傷13600人。戰後,交戰雙方都在總結這場戰役,而出發點卻完全不同。我軍從中總結出精神力量足以支撐血肉之軀對抗飛機大炮。

  美軍則看到瞭機械化部隊在"近戰"、"夜戰"方面存在嚴重缺陷。美軍從此開始大力發展夜視技術和防彈技術,註重發揮自己的技術優勢,避免消耗戰。經過數十年調整,美軍在海灣戰爭中創造出以數百人傷亡代價摧毀伊拉克幾十萬軍隊的戰爭奇跡,其過程摧枯拉朽,沒有一場消耗戰。朝鮮戰爭中,交戰雙方都認識到後援和後勤的重要性,並圍繞阻斷對手後援展開瞭一次次較量。受武器裝備的限制,志願軍主要采取穿插迂回的戰法,把目標選擇在敵人後方安危相關的薄弱點上,通過占領這些要點打亂美軍的部署。美軍則憑借其空中優勢,把破壞志願軍的後勤補給線作為其最重要的作戰任務之一。

  美軍的具體做法是,在橫貫朝鮮半島的蜂腰部劃定一個阻滯地帶,以絕大部分空軍和海軍航空兵進行長時間毀滅性轟炸,切斷志願軍的後方交通線,破壞志願軍的前後方聯系,窒息其作戰力量。美軍把這種戰略性轟炸稱為"絞殺戰"或"空中封鎖戰役"。美軍實施的後勤"絞殺戰",實際是用火力切斷後方支援和聯系,孤立正面戰場的志願軍,以獲取作戰優勢。這種火力控制思想至今仍值得我們學習借鑒。

  美軍在伊拉克戰爭中對伊方通信系統的打擊、在科索沃戰爭中對南聯盟工業體系的破壞,都可以看作是火力控制思想的升級。美軍正是通過對後方目標的打擊,從整體上削弱瞭對手的前方作戰能力和作戰意志,從而在正面戰場上取得瞭壓倒性優勢。

  核心提示:從純軍事的角度來看,在不到三個月的時間內(七月五日至九月三十日),黨人向南朝鮮的突進遭到瞭抗擊並被阻止,侵略軍幾乎全部被殲。從元旦開始的黨人的攻勢,在不到兩周的時間內即被迫停止。李奇微簡介誒:1949~1950年任陸軍副參謀長。朝鮮戰爭爆發後,原美國第八集團軍司令沃克陣亡,李奇微於1950年12月任美國第8集團軍司令兼"聯合國軍"地面部隊司令。1951年1月李奇微以放棄漢城為戰略誘餌,於1951年2月發動反擊(即中國軍隊第四次戰役),成功地遏制住瞭中國軍隊的攻勢。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