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島戰爭誰贏瞭?阿根廷為什麼會失敗?

2016-08-17 21:11:09

  馬島戰爭全稱為馬爾維納斯群島戰爭,是英國和阿根廷為爭奪馬島(阿根廷稱“馬爾維納斯群島”)的主權而爆發的一場戰爭。馬島戰爭誰贏瞭?怎麼贏的?

  在這場戰爭中,最終以英國攻破阿根廷的天然防衛線結束,阿根廷戰敗,那麼阿根廷為什麼會在馬島戰爭中失敗呢?

  1982年4月2日至6月14日,英國與阿根廷在南大西洋為爭奪馬爾維納斯群島(簡稱馬島,英稱福克蘭群島)的主權歸屬,爆發瞭二戰後規模最大的一場島嶼爭奪戰,史稱英阿馬島戰爭。

  雖然其規模遠遠不及一戰、二戰中那些場面宏大的海戰,但是,由於導彈、核潛艇等新技術裝備投入戰場,使這場海戰明顯區別於傳統海戰,它實際上揭開瞭新時代的序幕——高科技戰爭時代來臨瞭。

  阿根廷為什麼會在馬島戰爭中失敗?

  馬島是扼守大西洋和太平洋海上交通的要沖,南大西洋和南美洲大陸安全的屏障,戰略地位極為重要。馬島主權之爭由來已久,英阿雖經多次談判,但進展不大。1982年2月,雙方談判再次破裂,阿政府決心訴諸武力解決爭端。3月 19日,阿根廷斯科蒂斯公司60人乘海軍指揮的運輸船,以拆除一個保加利亞人在南喬治亞群島所建立的鯨魚加工廠的陳舊設備為名,在該群島萊斯灘登陸,並插上阿國旗,引起英方強烈抗議,兩國關系惡化。3月28日,阿方開始秘密出兵。4月2日和3日,阿軍先後在阿根廷港和南喬治亞島登陸。在阿軍的突然襲擊下,英守島部隊(馬島198人、南喬治亞島22人)進行短暫抵抗後,被迫投降。英國隨即宣佈以武力收復被占島嶼,馬島戰爭爆發。

  為瞭扭轉被動局面,英國迅速成立瞭戰時內閣,並調集三軍兵力,征用商船,組建特混艦隊。對馬島周圍200海裡范圍以內海空進行封鎖的部署。在完成海空封鎖部署後,英軍開始空襲馬島阿軍機場、雷達站和防空導彈陣地,炸毀機場上的飛機,襲擊阿軍艦船,切斷海上補給線,逐步奪取馬島地區的局部制空權和制海權,並進行登陸前的各項準備工作。5月21日,英軍在阿設防薄弱的聖卡洛斯港登陸,並迅速擴大登陸場,建立瞭灘頭補給基地。27日英軍登陸部隊兵分兩路,東進南下。6月1日,兩路英軍在阿根廷港外圍第一道防線會合,並奪占距該港僅25公裡的重要制高點肯特山和查林傑山。6月11日,英軍開始對阿根廷港發起總攻。12日拂曉前,攻占瞭距阿根廷港15公裡的朗登山、兩姊妹山、哈裡特山,突破阿軍第二道防線。13日晚,英軍再次發起進攻,至次日中午先後攻占瞭無線嶺、欲墜山、威廉山等地,突破阿軍第三道防線,阿軍投降,馬島戰爭至此結束。

  整個戰爭中,阿軍死傷2300餘人,被俘 11800餘人,損失艦船 11艘,飛機117架,耗資10億美元以上,間接損失20多億美元。英軍傷亡1032人,被俘210餘人,損失艦船16艘,飛機34架,耗資約12億美元以上。

  馬島戰爭,英國遠涉重洋、勞師遠征,戰略上弱點很多,但取得瞭勝利;阿根廷為收復領土而戰,國民熱情高,本土距離戰區較近,投入的兵力規模也遠超過英國,還掌握先機制敵的主動權,也算是占盡天時、地利、人和,但卻從勝利開始、以失敗告終。英阿雙方的戰爭表演耐人尋味,阿軍失敗的教訓尤為值得反思。

  筆者以為,阿方失敗,最根本的就是敗在屢屢失誤的戰略決策上。

  戰略決策是對作戰對象、戰略方針、戰略方向、戰略任務、戰略部署等關系戰爭全局的重大問題做出的決定、策略和辦法,是指導戰爭的一項根本性任務。然而在這個根本性問題上,阿方領導人卻出現一系列失誤。這一系列的失誤,首先表現在戰前對戰略形勢判斷一廂情願,對英國及國際社會的反應估計嚴重不足。馬島主權爭奪由來已久,雙方之前的談判雖然進展不大,但也取得瞭一些成果,阿方之所以急於以武力解決馬島問題,不僅是馬島在1970年代發現石油,經濟價值凸增,更重要的想通過解決馬島問題,轉嫁國內危機,緩和國內矛盾,這一戰略企圖本身就帶有很大的盲動性和風險性。阿方估計,英國遠隔重洋,鞭長莫及,不會為爭奪馬島而進行戰爭;美國不可能支持英方,最多隻能保持中立;北約國傢自顧不暇,不會多管閑事。正是基於這種不太現實的戰略判斷,阿方盲目樂觀、過於自信、心存僥幸,缺乏足夠的應戰準備,貿然決定出兵馬島,結果自然是事與願違。戰端一發,不僅英國很快作出反應,美國也積極為英國提供軍事援助,北約組織還對阿實施軍事禁運和經濟制裁。由於阿根廷沒有建立起自己的國防工業體系,武器裝備主要依賴進口,西方的武器禁運致使阿武器裝備得不到及時的補充和修理,後續打擊能力大大減弱。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一個國傢的軍事裝備完全靠別國來供給,把維護國傢安全的希望寄托在別人的身上,是絕對靠不住的。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