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馬超在投靠劉備後鬱鬱而終

2016-08-17 21:42:18

  西面的情況是:張魯割據漢中,馬騰、韓遂、梁興、馬玩等10多股勢力共同分割關中,關中勢力之間互有兼並,後鐘繇西鎮長安,招撫關中勢力,讓他們修養生息,並利用他們來對付袁紹的並州軍隊。馬騰受張既三寸不爛之舌所動,入京當官,由馬超統其兵,韓遂等人也派親人到許昌當人質。當時曹操從赤壁敗歸,水軍全部消亡,無力南下與孫、劉爭鋒;遂決定西向鏟除張魯、馬超等勢力,奪取關中、漢中地盤;既鞏固西部,又壯大實力。但關中勢力一向與曹操保持較好關系,多次出物出兵幫助曹操打仗,曹操不好意思主動與關中勢力反面;曹操決定讓關中勢力主動叛亂,好出師有名。

  於是曹操下令鐘繇做好討伐張魯準備,並命令大將夏侯淵、徐晃等人率領部隊與鐘繇會合,又命令鎮守襄陽的曹仁為安西將軍,督諸將拒潼關;曹操如此大張聲勢,無非就是要關中勢力認為曹操會偷襲他們,公開叛亂,出兵攔截曹軍;果然如曹操所預料那樣,關中勢力懷疑曹操意圖攻擊自己,遂合兵攔截曹操渡河;這正是曹操希望看見的,既然關中勢力公開攔截曹軍,曹操就出師有名瞭,遂親自帶領大軍西征。

  為什麼說是曹操故意讓關中勢力叛亂呢?其實並不難想象,曹操雖然以討伐張魯為理由集結兵力,但討伐張魯,必定要經過關中諸將的地盤;雖然曹操和關中勢力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同盟關系,但要讓數量是自己數倍的曹軍通過自己的地盤,未免會產生怕被兼並的念頭;何況曹操絕對不會未清除障礙就貿然攻擊張魯,要攻擊張魯,就得翻越高山大嶺,補給線很長,如果補給線要經過別人的地盤,對曹操這樣的軍事傢來說,是不可能犯的低級錯誤。可見關中馬超等人,並非因為疑繇欲自襲而公開和盟友曹操決裂,而是分析到曹操是針對自己,才不得不出兵攔截;這並非是子虛烏有的原因,而是實實在在的威脅。

  馬超考慮到自己實力有限,不能阻擋曹操大軍,遂決定和老仇人韓遂冰釋前嫌,為瞭表示誠意,還推舉韓遂為首領。這麼一來,馬超就背上瞭一個“認賊作父”的罪名,因為韓遂雖然早年和馬騰關系很好,但後來為瞭爭奪地盤,長期兵戎相見;而馬超為瞭攔截曹操,居然主動和韓遂交好,不是認賊作父是什麼?

  事實並非如此,馬、韓兵戎相見,無非是利益的沖突,現大敵在前,先拋棄矛盾,無非是因為這樣得到的利益比互相攻擊更多。而馬超不顧老父和兩個弟弟還在曹操手中,貿然出兵,一直被後人罵“不孝”,以此來罵馬超,以我看來,確實是冤枉瞭馬超。為什麼呢?曹操要滅的是關中勢力,倘若關中勢力一日不除(起碼也是大幅度削弱),他就一日不敢殺馬騰、韓遂之子等人質;而馬超正是看透瞭曹操這點,才敢出兵抗衡,隻要不敗給曹操,曹操還顧忌關中勢力,還要利用人質,就不會殺人質。

  可惜的是,這次他失算瞭,他面對的是雄才大略、用兵有若神助的一代人傑曹孟德;就在關中勢力被曹操擊敗後,曹操安心把所有人質殺個清光(除瞭閻向一傢和逃出去的馬岱),“不忠不孝”這塊大石頭就永遠壓在馬超的心頭上,一直到他死,還聽見別人指著他竊竊私語:“這就是不忠不孝的馬超!他出賣瞭親生父親和兩個弟弟!” 兵敗逃回西涼後,馬超無法接受失敗的現實,更無法接受老父和兩個弟弟慘死的現實,再次起兵,準備東山再起,保住父親和自己多年奮鬥才出來的果實,可惜他已經背上瞭“不忠不孝”這個罪名,追隨他的人已經大不如前瞭,他根本連當地的駐軍也打不勝。

  失敗和親人的慘死,兩個無法讓他接受的事實,和無數的流言蜚語在不斷打擊這名虎將,他隻能默默忍受;在聽到薑敘的老母罵他:“汝背父之逆子,殺君之桀賊,天地豈久容汝,而不早死,敢以面目視人乎!”,馬超終於無法忍受,狂怒之下把她殺死。可惜他殺得瞭一個,殺不瞭十個,殺得瞭十個,殺不瞭一百個,一千個,一萬個……殺戮,隻會增加他的殘暴和印證種種流言蜚語。 再次失敗的馬超,不得不放棄自己的傢園,投奔張魯。

  張魯聽說馬超來投,也想利用馬超在西北的威名來謀取涼州,逐步發展他的宗教王國,打算把女兒嫁給馬超;但張魯手下的一句話“有人若此不愛其親,焉能愛人”讓張魯打消瞭念頭。馬超借助張魯來為父報仇、東山再起的如意算盤落空,又受到張魯手下楊白等人的排斥,終日鬱悶不已。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