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7 22:26:08
在上世紀90年代,中蘇關系在經歷瞭多年的冷戰之後,終於開始慢慢的緩解。1989年5月,戈爾巴喬夫在人民大會堂與鄧小平會見。上午十點戈爾巴喬夫來到鄧小平跟前,中蘇兩位最高領導人的手握在瞭一起。一二百盞鎂光燈頓時亂閃成一大片“銀色火海”。
與蘇聯人見面不擁抱
鄧小平曾特別交待:與蘇聯人見面時,隻握手,不擁抱。我當時領會,老人傢這個指示很有深意,它不是一個簡單的禮儀問題,它具有明顯的政治色彩。“不擁抱”這三個字,形象地勾勒出中蘇關系未來的定位:睦鄰友好合作,而不是20世紀50年代的那種結盟“抱團”。
我們把“不擁抱”這一提醒,特意透露給蘇聯駐華大使館,特羅揚諾夫斯基大使立即將其報告瞭戈爾巴喬夫本人。戈爾巴喬夫見到鄧小平時,確實沒有忘記這一提醒,隻與這位中國最高領導人握手。不過兩人握手的時間相當長,有位朋友看電視實播時掐著手表算瞭算,整整35秒鐘。
中蘇兩國領導任人會面
戈爾巴喬夫來到人民大會堂,與鄧小平合影之後賓主入座。鄧小平安詳地坐著,開門見山地指出:“我們這次會見的目的是八個字:“結束過去,開辟未來”。鄧小平扼要地回顧瞭列強侵華的歷史之後,花瞭四五十分鐘時間,著重談中俄、中蘇關系,回顧瞭近一二百年來兩國關系的演變。他談及60年代的中蘇論戰時,說自己是“當事人”之一,“扮演瞭不是無足輕重的角色”,經過20多年的實踐,回過頭來看,“雙方都講瞭許多空話”,“現在我們也不認為自己當時說的都是對的”。對於這場大論戰的是非,我國從未作出過正式表態。鄧小平這次代表我們國傢首次作出瞭這樣的評價。我當時聽到後頓時為之一震,親身感受到老人傢的實事求是和光明磊落。“現在我們也不認為自己當時說的都是對的”——我認為,這句斷語意味著毛澤東在與赫魯曉夫那場“真假馬列”大論戰中,有些話說得並不對,批“赫魯曉夫修正主義”就批錯瞭,因為鄧小平改革開放的許多做法,與毛澤東當年狠批“赫魯曉夫修正主義”的立意,完全是兩碼事。
這次會見歷史兩小時又30分鐘,比原定的“超長”會談時間還超出瞭半個小時。
中蘇關系由冷轉暖
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蘇聯解體,中蘇關系經歷瞭42年零86天的風風雨雨、陰晴圓缺。世界上兩個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傢,從10年全方位友好,到10年意識形態對立,再到10年軍事對抗,直至兵戎相見,雙方的傷亡都很慘重。由於“冷戰”轉入“熱戰”,盟國成瞭敵國,“本是同根生”,卻“相煎”一二十年,雙邊關系幾乎陷入“山窮水盡”的絕境。
到瞭20世紀70年代末,中國、蘇聯的最高領導人鄧小平、勃列日涅夫,從各自國傢的根本利益出發,不約而同地開始思考如何緩和繃得過緊的中蘇關系。1982年3月24日,勃列日涅夫借舉行一個慶典之機,選擇離中國不遠的塔什幹公開發表講話,改善對華關系是其核心內容。鄧小平一下子就聽出瞭勃列日涅夫講話的弦外之音,指示外交部立即作出反應。
經過鄧小平與蘇聯四任最高領導人的共同努力,山重水復達一二十年之久的中蘇關系,終於迎來瞭“柳暗花明”。中蘇雙方商定:蘇共中央總書記、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戈爾巴喬夫,將於1989年5月中旬訪問中國,與鄧小平舉行會見,這標志著中蘇關系正常化的實現。
以上內容均是根據黨史相關記載所述而成,如您想瞭解更多資訊,敬請關註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