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7 22:29:40
為瞭讓自己的女兒能夠成為光宗耀祖的“新嫁娘”,做母親的總是競相研究肥胖之道。富貴人傢的女孩子,從七八歲便開始,由父母施以致肥的訓練,每日由女仆人用油脂抹在身上,吃的是羊奶和含有豐富脂肪的油脂食物,從不參加戶外勞動或做劇烈運動。
普通牧民的女兒為瞭讓自己的體型達到美的標準,從幾歲起就由自己的傢長安排,每天喝下大量的駱駝奶,經過一段較長的時間,女孩的身體便明顯地發育起來。這種以肥胖為美的觀念也深入到城市居民生活之中,許多城裡人在女兒出嫁的前一年將她送到牧區,讓她多吃肉食和奶制品,通過帶強制性的飲食習慣,使女孩子成為粗線條身材。
除在食物方面下功夫外,女孩子們幾乎每日定時脫光衣服在軟沙上轉動打滾,將身體上凹凸不平的地方磨平。經過長時間嚴格訓練之後,她們進入成年時,便變成隻見肉不見骨的胖女孩,成為男性追求配偶的最佳對象。
白族怪婚俗:新娘被掐才吉利
白族一年四季有許多節日和集會。三月街、繞山林、魚潭會、火把節、石寶山歌會、本主會以及集體勞動等場合,隻要是青年男女有意。都可以通過唱調子彼此相識,談情說愛。在被譽為熱水之源的大理白族自治州的洱源縣西山地區,青年男女如果不會唱調子,找個對象都十分困難。
白族的婚禮常常隨著居住地域的不同,存在很大差異。但是都辦得十分隆重而熱鬧。大理白族的婚禮。實際上在結婚的前一天就已經開始瞭。這天晚上,男方傢的天井裡燃起算火,屋裡屋外擠滿瞭人。白族的民間藝人被邀請到婚禮上演唱“大本曲”和“吹吹腔”。三弦聲鎖吶聲響成一片,裡裡外外充滿瞭歡樂氣氛。藝人們更是倍展其能,這就是白族的婚前踩棚習俗。
白族怪婚俗:新娘被掐才吉利
第二天才是正式的迎親日子。這一天新郎在夥伴們的陪同下,前往女傢迎接新娘。臨出發前,人們把新郎擁進屋裡,在一陣鎖吶和鑼鼓聲中,新郎的哥哥手捧一朵用紅綢子紮的繡球,走到新郎面前,深深作揖,並將繡球搭在新郎的左肩上。緊接著又一陣吹打,將新郎送出大門,讓他到女方傢去接親。
新郎到瞭新娘傢門口.吹鼓手們便停止吹打。這時,新郎從衣服口袋裡掏出三個蠟丸似的東西,一個接一個向門前的石墩上甩去。隨之就聽到三聲震天動地的巨響。這種蠟丸,原來是自制的土炸彈,是迎親時用來壯聲威的。硝煙彌漫中,迎親的隊伍被迎進女傢。
新娘在哭泣,流露出一種惜別之情。當鎖吶再次吹起時,新娘的哥哥已將新娘背出門外,讓新娘踏上去婆傢的路程。一路上少不瞭樂隊伴奏和迎親者對新郎新娘的調笑。
迎親隊伍來到男方傢門口,新娘還是由哥哥或弟弟背著,快步跑進新房。為什麼這樣著急呢?因為按照白族的習俗,新娘來到男傢時,那些參加婚禮的小孩是最難對付的。他們往往會蜂擁而上。一邊朝新娘撤米花,一邊爭著用手去掐新娘。這是為瞭吉利。
即便是掐痛瞭、新娘也不能發火。不過新娘也早已做好瞭準備。緊急處.她會拿出一把剪刀來自衛。膽小的孩子還真不敢上前。隻有這樣才能安全進入洞房。也有的白族地區,迎親隊伍剛一進門,新郎新娘就像參加百米賽跑似的,爭著跑進洞房搶枕頭。據說誰先搶到枕頭,就預示著將來誰當傢。
進入洞房後,新郎新娘要喝辣椒酒。酒本來就辣,再加上辣椒,很難下咽。在白族語言裡,“辣”與“親”的發音相近,酒加辣椒意味著親上加親。新郎新娘共飲辣椒酒,表示親親熱熱。有的地方還將辣椒末撒進火盆裡,辣煙四起,嗆得人們喘不過起來。新郎信念吃喜面時,也要放很多辣椒。
白族婚禮上吃“東坡肉”的習俗更特別。肉是用紅曲米染的。事先用麻桿串好,放在碗裡讓新娘吃。新娘用筷子去夾,一夾就是一串,根本無從下嘴。這是又是新娘早已預備好的剪子起作用。新娘乘人不備,迅速拿出剪子地給新郎。新郎將麻繩剪斷,使鬧新房的人的陰謀不能得逞。
白族的婚禮始終都有嗩吶伴奏。新娘進門時吹“接新娘調”;客人來時吹“迎賓調”;新郎新娘拜堂時吹“一杯酒”、“仙傢樂”、“蜜蜂過江”等曲調。這些曲調體現著白族的聰明智慧和藝術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