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願軍戰俘回國後被打成叛徒

2016-08-17 22:29:12

  志願軍軍人張澤石在歷經瞭27個月的戰俘生活之後,回到祖國是卻又成瞭“叛徒”。直到1980年之後此事才得以平反,他用瞭30多年的時間去尋找歷史真相,來證明自己是被誣陷的。那麼事件的經過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歷經萬難終回國 結果卻淪為階下囚

  1952年6月,志願軍戰俘張澤石作為“朝中戰俘代表大會的代表”被押至美軍在巨濟島上的“最高監獄”。在獄中張澤石受盡瞭折磨,吃盡瞭苦頭。他心中暗自發誓,“隻要我能活著出去,一定要把你們的罪惡公諸於世!”張澤石所說的“你們”,是以美軍為首的聯軍管理者,以及戰俘營中的反共戰俘。由於政治觀點的不同,中國戰俘內部又分為親共與反共兩大陣營。

  然後在沒想到的是,張澤石1954年1月回國後,隻收到瞭短短一個月的熱情接待,沒成想馬上就被轉到檢查階段進行嚴格審查。朝鮮戰場上的“戰俘”身份成瞭罪過,張澤石於1954年6月被開除黨籍,隻承認被俘虜前的軍籍,歷次政治運動中他被打成“右派”“叛徒”,既不能把戰俘營中的罪惡公諸於世,又無法探尋為什麼有三分之二的難友成為“叛徒”,去往臺灣?

  申訴之路

  張澤石歸國23年後的1977年,文化大革命結束。張澤石和幾位戰友分別以個人名義向中共中央寫申訴書--他們如何回國的,回國後20多年的遭遇,並請求消除對他們的懷疑、歧視,恢復黨籍軍籍等。

  1978年12月,他們第一次以集體申訴形式向黨中央、中央軍委、中央紀委、中顧委、國務院、全國人大常委等十多個單位呈送瞭較為全面的材料。

  兩個月後的一天,張澤石請當年突圍出來的戰友孟偉哉替他參謀一下“申訴信”,孟偉哉告訴他,不能這麼自卑,要理直氣壯地向中央領導講道理。

  1979年6月,張澤石從報上看到第五屆全國人大第二次會議有個提案委員會,他發動全傢人給提案委員會成員寫申訴信。這封信沒有回避“每想到當年敵人的欺騙宣傳你們回大陸去,隻會挨整挨鬥,一輩子也不得翻身竟成瞭我們六千多人的悲慘現實”,《申訴信》強烈地震動瞭提案委員會的委員們。

  全國人大將志願軍戰俘冤案平反的調查處理工作交給瞭中央軍委總政治部,為瞭配合總政對各地難友的調查工作,張澤石成瞭“協調員”,先是自費,後在難友們三元、五元的捐助下,跑遍瞭全國有歸國戰俘的省份,去收集戰友們歸國後蒙受磨難的證據。

  伸冤30載終得以平凡

  1980年10月,張澤石接到一位友人的電話“有好消息,馬上來!”在這位已是某機關黨委書記的校友那裡,張澤石看到一份“中共中央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批轉總政治部《關於志願軍被俘人員問題的復查處理意見》。文件的前言中寫道:“他們始終心向祖國,在一些堅貞不屈的共產黨員革命幹部組織領導下,同敵人進行瞭堅決的鬥爭,爭取遣返回到瞭祖國”。張澤石擦著眼淚、趕在文件送回機要室之前,抄寫下全文。

  幾天後各地難友都在傳看一份用復寫紙印寫的手抄件。這份文件規定瞭恢復黨籍、軍籍和安置問題的有關政策,使志願軍戰俘享有瞭人格尊嚴、公民權利和復員軍人待遇。此時,距張澤石回國已整整27年。

  為瞭證明戰俘清白張澤石四處奔走瞭30餘年,到瞭至今還有幾項呼籲至今沒有得到落實,“正式追認戰俘營中的地下黨組織為中共黨組織”“追認所有在戰俘營對敵鬥爭中犧牲的被俘人員為烈士”,“為戰俘立法”等。張澤石說:“這些一直都是我多年的心願,一直都沒有完成。”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