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魯曉夫為什麼想將斯大林的遺體送到北京

2016-08-17 22:33:45

  翌年赫魯曉夫果然將斯大林遷出列寧墓,焚屍後另行安葬。此時他帶有諷刺意味地揚言要把斯大林屍體送到北京,並非是說著玩的。

  中共代表團對蘇方刻意安排的這次突然襲擊反應強烈,馬上電告北京請示對策。毛澤東也意識到問題轉趨嚴重,然而此時國內正忙於應付“大躍進”所造成的空前困難,需要蘇聯援助,多數領導人對保持中蘇之間的團結合作仍舊相當重視,主張對蘇方的做法采取比較克制的態度。中共中央明確要求代表團在堅持對赫魯曉夫嚴正批評之後,“還要留有餘地,拉他一把”。經毛澤東批準同意,中共中央起草瞭代表團的聲明,一面嚴厲地批評瞭赫魯曉夫,一面仍然表示:“我們和赫魯曉夫同志之間的分歧意見,從我們兩黨的整個關系來說,仍屬部分的性質。我們認為,我們兩黨為著共同事業的奮鬥和團結,仍占主要的部分,因為我們兩國都是社會主義國傢,我們兩黨都是根據馬克思列寧主義原則建立起來的黨,都是為發展整個社會主義陣營事業、反對帝國主義侵略和爭取世界和平而鬥爭的黨。”

  在佈加勒斯特會議上,東歐各國黨中隻有阿爾巴尼亞勞動黨代表團不聽蘇聯的招呼,拒不參加指責中共代表團。阿代表團長卡博還向中方表示,他們不同意蘇聯的做法。對此,赫魯曉夫也惱羞成怒,隨即便采取瞭中斷對阿援助等高壓措施。在國際共運中,阿爾巴尼亞從此也成為中共“最親密”的戰友,這個全歐洲最窮的國傢被中國在多年間稱為“歐洲的一盞社會主義明燈”。

  1960年夏天中蘇兩黨在佈加勒斯特發生激烈吵架後,中方還希望能維護國傢關系。中共代表團特別報告說,赫魯曉夫在會議結束後與中國代表團告別時,還主動表示:我們吵瞭一架,但還是在一個陣營裡。但出乎中國領導人意料的是,赫魯曉夫接著又把分歧擴大到國傢關系中來瞭。

  1960年7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北戴河召開中央工作會議,這次會議至8月10日結束,原定主要討論嚴峻的國內經濟形勢問題,卻因中蘇關系惡化,大傢主要精力用於討論對蘇關系。

  會議開始後不久,7月8日,彭真便向會議報告佈加勒斯特會議情況和中蘇兩黨分歧。在小組討論中,大傢對赫魯曉夫組織對中共代表團的突然襲擊式的圍攻感到氣憤,中央政治局常委決定,由周恩來作一個系統論述共產國際(其實就是蘇共)與中共關系的報告。毛澤東則召集中央常委中的幾人和有關負責人研究,如何答復蘇共中央6月21日的通知書。

  彭真和周恩來,一個講現實情況,一個回顧歷史,目的在於讓與會者瞭解中蘇關系的演變過程。在這次會議上及會後,中共中央第一次將中蘇之間的爭論向數百名與會的黨的高級幹部作瞭介紹,並決定在更大的范圍內作傳達。因此,在中蘇關系史上,這次中央工作會議也是一次不尋常的會議。

  周恩來作完報告這一天,7月16日又發生瞭蘇聯要求召回在華全部專傢的事件,顯然,這是赫魯曉夫向中國施加壓力的最後一招。

  事過38年,在中蘇兩國關系正常化前夕,蘇聯著名的國際評論員鮑文於1988年在公開講演中特別提到此事,說這是赫魯曉夫在沒有同蘇共領導人商量便獨斷專行做出的一個決定。“這一舉動損害瞭蘇聯的對華關系,也在此後嚴重影響瞭蘇聯的國際地位。”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