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牛,又叫吹牛皮,吹法螺,指說話不根據事實,誇大或浮誇話的內容。那麼,你知道人們為何要用“吹牛”來形容說大話?為何說大話不用“吹馬”等來形容?“吹牛”源於何處其又有和淵源?揭為何說大話用“吹牛”來形容而非是“吹馬”。
“吹牛”源於何處其又有和淵源?
牛在中華文化中是有勤懇、誠實等美德的動物,人們常稱老實勤懇的人為“老黃牛”,心甘情願為人們服務也被稱為“俯首甘為孺子牛”。可這樣一個忠厚老實的動物怎麼與“吹牛”這個貶義詞沾上邊呢?
“吹牛”現在有誇口、說大話等意思,可它最早的意思,卻與浮誇無關。
吹牛這一俗語,來源於陜甘寧和內蒙古一帶。以前,這些地方的人過河,靠的是皮筏子,皮筏子有羊皮的,也有牛皮的,用的時候,往裡面吹氣,紮好口後,作為渡河的工具,把小筏子連在一起,可以成為大筏子,大筏子連在一起,可以承載數千斤的重物過河。
為何說大話用“吹牛”來形容而非是“吹馬”?
史學傢顧頡剛先生曾在《史林雜識初編·吹牛、拍馬》一文中作過考證:吹牛一詞最早是西北方言,源於陜甘寧和內蒙古一帶。
西北河流湍急,難以行舟,本地人遂就地取材,用若幹牛皮或羊皮袋吹成氣囊,做成皮筏子,紮好口後連接成筏,作為渡河的工具。牛皮筏子相連,可以承載數千斤的重物過河。
據說,元世祖忽必烈就曾把它用於戰爭,並獲大捷。他曾率軍到達金沙江西岸,命令將士殺死牛羊,塞其肛門,“令革囊以濟”,渡江進入麗江地區,並大敗大理守軍。現在昆明著名的大觀樓長聯中提到的“元跨革囊”,指的就是這個典故。
關於吹牛,還有一種有趣的說法,認為它與遊牧民族的生活有關。遊牧民族逐水草而居,最看重的財產就是牛馬。
因此,人們聚在一起時總喜歡談論自己的牛馬,其中就難免有誇大的成分。日久天長,“吹牛”之說流傳開來,有瞭說大話的意思。有意思的是,在某些地方方言中,“吹牛”還有其他的意思。如在雲南方言裡,“吹牛”是聊天、拉傢常的意思,與說大話完全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