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7 23:21:09
猶如其他城市,在北京,對道路的稱呼也是有原則的。熊夢祥在《析津志》中指出,在大都:“大街二十四步闊,小街十二步闊”。可惜對胡同沒有記載。1965年,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在光熙門一帶進行鉆探,發現那裡街巷的寬度約在9.24米,相當於元人的6步。有一種意見認為,這就是胡同的寬度。但是否屬實,有待進一步研究。但是,無論怎樣,胡同狹窄於街,則是毫無疑義的。這個原則被後世繼承下來。比如,鮮魚口地區的道路可以分為四個等級:巷、胡同、街、大街。其中,巷的寬度一般在3米以下,長度在200至300米左右,比如得豐東巷、得豐西巷。胡同的寬度在3至5米之間,長度在300至500米左右,比如曉順胡同。街的寬度在6米以上,長度在500米左右,比如西興隆街、打磨廠街。大街的寬度在20米以上,長度在1600米左右,比如前門大街。它們的功能各有區分,曉順胡同為居民提供瞭安靜的居住環境,西興隆街、打磨廠街兩側多商店,前門大街既是北京的南北幹道,又是北京重要的商業區。
這種根據城市功能設計街道的佈局,是比較科學的。人類的居住,按照古人的理想是“居之安”,追求安詳、靜謐,胡同則提供瞭這樣的空間形態與居住環境。如果說,北京的四合院是中國傳統民居的代表,那麼,胡同則是中國傳統居住環境的代表,可惜,對此我們認識不夠。我們更多的是從交通的角度考慮問題,胡同似乎隻剩下出行一種功能瞭。其實,胡同的本質是居住空間的組成部分,是四合院的延伸,是從公眾場所到私密場所的過渡,是一種半私密空間。
但是,隨著危房改造與城市建設,北京的胡同大量消亡瞭。在北京,胡同從無到有,從盛到衰,終於進入殘局狀態。雖然北京市有關部門劃定瞭若幹歷史保護街區,但是人口的疏解、歷史建築的保護,並不令人滿意。放眼域外,許多世界名城,幹道之外,小巷密佈,並未拆除。因為,二者各司其職,各有其用,難以強求一致。北京當然也應如此。這就要求我們加強對胡同的重視與保護,因為胡同不僅是北京道路系統的組成部分,還是我們較多依賴的生活環境,是北京歷史與文化的重要載體,是傳統文明的依托與見證。我們很難設想沒有胡同的北京將會是什麼情景。這樣的北京難道是我們期許的麼?當然不是。這種保護,不應是消極的,而應是積極地從城市景觀、歷史文化與經濟建設如何協調銜接的角度進行,在現代化的城市建設與古都風貌的保護之中,探索一條可行之徑,而這是一個需要認真且深入研究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