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7 23:24:58
按照《毛詩序》的理解,《關雎》中的男主人公終於沒有白害相思,抱得美人歸,輾轉反側之後有瞭喜劇性的結果,幸福地將“白富美”太姒娶回來瞭。
關於周文王姬昌迎娶太姒的過程和場面,《詩經·大明》裡有具體的描寫,雖然字不多,但很生動,能讓人感受到三千多年前的喜慶氣氛。
姬昌能娶到這位大邦的美麗公主,周民們都深感榮幸和高興。這位公主美麗到什麼地步呢?簡直就和天仙一樣, “伣天之妹”。於是小夥伴們紛紛贊美這樁婚姻簡直是老天爺的美好安排:“天作之合”,請註意,天作之合這個成語就產生於對周文王迎親場面的描寫。周文王獲得愛情的豐收時,年紀是多大呢?《詩經》裡的說法是“周王初載”,即剛剛自立,二十出頭,而不可理解為“三十而立”之“立”。
在哪兒迎親呢?就在洽水北面,渭水的岸邊。
迎親的場面那可不是一般的盛大,也不隻是“琴瑟友之”,“鐘鼓樂之”那樣高大上的音樂演奏會,還擺開長長一溜的船隻,船船相連,作為水上的浮橋,“造舟為梁”,既壯觀又浪漫,足見姬昌的實力和文青范。姬昌還親自來迎娶美麗的公主,“親迎於渭”,讓周民們倍覺榮耀。
周文王連接船隻搭浮橋的浪漫用意,不是個人猜想出來的,東漢的《詩經》研究權威鄭玄就持這個想法,他在《毛詩箋》裡說,姬昌之所以在渭水上搭建一條新的橋梁迎娶新娘,就是要使婚禮格外隆重,“欲其昭著”,其中固然有讓後世子孫重視婚姻的用意,也包含瞭自己對新娘的愛意——我對你的愛有多廣,我搭建的浮橋就有多寬,這也才對得起當初的“寤寐思服”,“輾轉反側”。
小兩口恩愛自不必說,當然也有些憂傷的小插曲,比如他們的長子伯邑考死瞭,看過“封神”的人都知道,是被紂王害死的。幸好,他們還有姬發這個聰明的孩子,即後來的周武王。之後武王伐紂的故事,這裡就不重復瞭。
當然,為瞭照顧學術的多樣性和權威性,這裡也不能忽略另一個觀點:有些人認為搭浮橋迎娶的是商朝的公主,至於迎娶太姒一幕,一句話就輕輕帶過瞭,重點說的是她生的幾個有出息的兒子。
小貼士:太太稱謂的來源與周王室有關
如今,一般稱已婚婦女為太太,這和周王室的三位媳婦有關。我們看看周朝初始三位貴族母親的名字:周文王的母親叫太妊;文王的祖母,也就是古公亶父的媳婦,叫太薑;文王的媳婦叫太姒。三位賢惠的媳婦合起來就是“三太”。關於這一點,《詩經·思齊》裡有記載,還對她們的特質做瞭界定:周文王的母親端莊,“思齊大任”;周文王的祖母人品好,“思媚周薑”;至於太姒,文王的媳婦,其特點一是能繼承以上兩位傑出女性的美德,同時又特別能生,“則百斯男”,這個“百”是多的意思。
可見“太太”這個稱謂含有深刻的歷史意蘊,不是那麼簡單的。
讀《詩經》,從“窈窕淑女”到“太太”,從輾轉反側害相思到架橋迎親,就算《關雎》說的不是姬昌的戀愛,但也不妨礙我們看到一部完整的先民的戀愛婚姻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