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聯考 有多難?明朝考生也要狂刷題海

2016-08-18 22:57:44

  如能當上主考官 那是畢生的榮耀

  古代的主考官,即“高考命題組”,他們由哪些人組成呢?

  一般鄉試主副考官兩人,同考官4人,提調一人,還有其他官員。會試由京師禮部主持,主考官一人,副考官3人,另有同考官十八房房官,及各種執事官。

  主副考官的任命,嚴格而謹慎,均由皇帝指定。會試大總裁,一般是閣臣與輔臣,鄉試主副考官一般出自翰林院大學士,這些人都是狀元、榜眼、探花級學霸出身,也有從地方官吏中挑選文藝品德俱佳的。

  清朝雍正帝怕翰林官員年久荒疏於文藝,不能衡文,要親自考試,挑選為人謹慎的考官。這說明,封建帝王也有希望科考相對公平和渴望搜羅人才的一面。

  在古代,能充當一次主考官,典試一方,選拔人才,會被視為畢生的榮耀。被錄取的考生,就是主考官的門生,門生們稱主考官為座主或座師,這也是官場上的一種關系網。

  沈德符《萬歷野獲編·科場》有則十典文衡的記載。

  明朝宣德至正統年間,翰林院大學士、禮部右侍郎錢習禮10次充任鄉試、會試主考官或讀卷官,被稱為極奇之盛事。他在主考正統10年(1445)的會試中,慧眼識得商輅為狀元。有明一代,“連中三元”的人,隻有安徽貴池人黃觀與浙江淳安人商輅兩人。

  嚴格意義上來說,黃觀與商輅雖然中過“三元”,但並不連續。黃觀在洪武17年(1384)考中解元後,因父喪居裡,洪武23年(1390)會試的會元、殿試狀元,中間有6年間斷。

  商輅在宣德10年(1435)鄉試中考中解元,正統10年會試考中會元、殿試考中狀元,中間有10年間隔。“連中三元”在科舉史上是非常罕見的,這也為錢主考官增譽不少。

  明朝高級官員中,梁儲曾兩次主考會試、兩次主考順天鄉試;楊榮曾主考京畿鄉試一次、9次任殿試讀卷官;蹇義、王直曾10次充任讀卷官;劉健曾一次主考會試、兩次主考兩京鄉試、4次會試同考、六充廷試讀卷官;李東陽曾兩次主考兩京鄉試、兩次會試同考、兩次會試主考、8次充讀卷官。這些人都可稱為“十典文衡”。

  明嘉靖年間,禮部尚書張潮(四川內江人)曾任過一次鄉試和兩次會試主考官。在嘉靖23年(1544)主考會試時,張潮忽然生病,卒於奎星堂考場上。

  以上都是閣臣或輔臣任主考官。還有一個舉人出身的州府儒學教授,居然屢為考官,這在輕視乙榜舉人入仕的中晚明官場上,不能不說是個奇跡瞭。

  此人名陳觀,最高職務是從八品的荊州府教授。《萬歷野獲編》稱他有4個奇特之處:一是舉人直選府教授,升國子助教,又歷外任四郡教授;二是教職任考官從來沒有超過3次的,而陳觀6次任考官;三是陳觀從洪武年間中舉到正統年間任考官的時間,長達50多年;四是陳觀官職卑下,退居林下後,又特選為主司,且屢為主考,又為分考。

  陳觀去世後的墓志銘,由朝廷首輔陳循撰寫。如此高的規格待遇,真是個奇人瞭。

  其實,陳觀擔任考官,一定是有過人之處的。他有一篇文章《吳公堤記》至今廣為流傳,足見文章盛事,並不一定與功名相埒。有些人官卑職低,埋沒風塵,隻是時運不濟罷瞭。

  科考命題是難事 出得不好被嘲笑

  這些考試的題目是什麼樣的呢?先說命題規則。

  明清鄉試和會試一般考3場,每場3天,連續9天,關在狹小的號房裡,僅能容膝,自帶幹糧。這對考生的身體,也是一種考驗。

  鄉試初場一般考7道題,四書文3道,每道200字以上;五經文4道,每道300字以上。這7篇應試八股文章被稱為“七藝”,最為關鍵。

  第二場試論一道,300字以上;試詔、誥或表一道;考判語5道題,即判斷刑獄案件的評語。第三場,試經史時務策5道,每道300字以上。

  清朝大致沿用明制。乾隆帝喜歡作詩,在第一場加入瞭賦得五言八韻詩一首,字數八十,詩不重字,韻不重押;“七藝”分為兩場,字數增加到700字以上,違者不錄。

  以四書五經及史書為范圍出題,可以出的題目很多。所試題目,摘取經書中大道理、大制度,關系人倫治道者,然後出以為題。

  如明朝宣德帝出題親試:“諸葛孔明可興禮樂論。”宣德5年(1430)殿試題:“用人何以得其力論。”

  崇禎7年(1634),崇禎帝殿試親自出題策問:“所與共治天下者,士大夫也。今士習不端,欲速見小。茲欲正士習以復道,何術而可?……今欲滅敵恢疆,何策而效?……但欲恤民,又欲贍軍,何道可能兩濟?……往古文武似不甚分,今奈何牢不可破?爾多士留心世務久矣,其逐款對答毋諱。朕將親覽焉。”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