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聯考 有多難?明朝考生也要狂刷題海

2016-08-18 22:57:44

  康熙57年(1718)江南首題:“舉賢才焉知賢才而舉之。”次題:“大哉聖人之道。”

  道光帝曾以恐懼修省,以迓和甘疏命題試考生。

  既要顯示主考官的水平,又要讓考生考出水平,命題是件很難的事。如果錄到優秀的考生,主副考官會贏得識才聲譽,反之會讓人恥笑。

  明萬歷年間,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李廷機曾是鄉試解元,萬歷11年(1583)的會元、榜眼。他任萬歷22年(1594)應天府鄉試主考官,首題出“管仲之器”。

  當時的南京國子監祭酒馮夢禎,是萬歷5年(1577)的會元。兩人都是學霸,並且有點過節,原因是李廷機會元的機會差點因馮夢禎而失去。馮夢禎當時是一房考官,看不上李廷機的文章,推薦江西安福籍考生鄒德溥為第一。這事傳到李廷機耳朵裡,他就十分不喜歡馮夢禎瞭。

  這次李廷機到南京任主考官,馮夢禎又掌南院。馮夢禎看到作文題目後就作擬程一首,一時膾炙人口。按規則,擬程是主考官擬作的示范文章。李廷機的擬程一出,比馮夢禎的大為遜色,這梁子越結越深。

  兩人相見時,馮夢禎說:“您今年主考取士,不但文章好,就是擎榜(科舉取士的末一名)徐某,也是名實俱稱,果然能擎得起榜呀!”

  李廷機一聽,覺得話中有話呀,回去後細細察問,原來最後一名徐學易,以力大而聞名,在國子監中能將堂柱拔起來離地幾寸,文章不佳,但確屬大力士之類。這是譏諷主考取士眼光不行呀,李廷機因此更加憤憤不平。

  命題若是犯瞭諱 搞得不好掉腦袋

  中國的漢語內涵豐富,如果有人利用考官出的題目做文章,牽強附會,後果不堪設想。有時,命題是一件有風險的事,搞不好會掉腦袋。

  唐僖宗時,主考官出瞭個題目是“至仁伐至不仁”。當時正值黃巢起義,攻入長安,僖宗避地西蜀,考生們作詩說:“主司何事厭吾皇,卻把黃巢比武王。”武王伐紂,是至仁伐不仁,黃巢如何能與武王相比呢?因此,這事被士人笑話。

  永樂7年(1409),禦史彈劾翰林侍講鄒緝、左春坊左司直郎徐善述,主考時出題偏題,鄒緝等被下獄。

  嘉靖帝喜歡道傢,對祥瑞異相喜聞樂見。嘉靖12年(1533),河南巡撫吳山獻白鹿,為大臣諂媚之始。此後,白兔、白龜、白鵲相繼不絕。袁元煒任嘉靖41年(1562)會試主考官時,幹脆以“靈臺”命題,考生隻好滿篇胡吹那些鶴鹿珍禽異獸瞭。

  嘉靖帝的忌諱很多,因此鄉試、會試命題都是諛詞。如果考官出題不慎犯瞭他的諱,隻有死路一條瞭。

  命題的風險,到瞭清朝更是加大。雍正年間禮部侍郎查嗣庭案,召來橫禍的是他在雍正4年(1726)在江西鄉試出的考題:“維民所止。”這本是出自《大學》中引用詩經句“邦畿千裡,維民所止”,卻被誣告為是斬瞭雍正的首。查嗣庭最後被罷官,死後又開棺戮屍。

  乾隆20年(1755),甘肅巡撫胡中藻因文字獄被處以斬刑。乾隆帝痛斥胡中藻詆訕怨望,非人類中所應有。乾隆在諭旨中稱,胡中藻在出的試題內,出《孝經》句“乾三爻不象龍”作為考題,《易經》乾卦六爻都是取象於龍,哪有三爻不在六龍之內呢?龍與隆同音,其詆毀之意可見。

  這真是考場有風險,出題需謹慎呀!

  時任權臣被捧罵 經常出現在考題

  當然,諂媚權臣的題目也層出不窮。

  萬歷首輔張居正執臺閣期間,萬歷 7 年(1579),山東、貴州第二題為:“敬大臣則不眩。”萬歷10年(1582),湖廣出題:“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這是張居正的桑梓之地,最有媚功。

  萬歷7年,禮部侍郎高啟愚主南京試,出題:“舜亦以命禹。”當時,張居正權勢正盛,諂媚拍馬的官員稱他功比伊周,最後吹成功比大禹。這真是沒底線瞭。

  江南應試的秀才平時都沒有模擬過此類題型,被這考題難住瞭,皆擱筆不書,大罵考官,說用受禪之事諂媚首輔。這本是一道考題,但往政事上比附,那就鬧大瞭,一時海內揚名。

  張居正去世後,在言官們與閣臣的鬥爭中,有禦史丁此呂上疏揭發鄉試出題“舜亦以命禹”,是勸進張居正當皇帝,高啟愚因此被罷官。

  此後,諂風稍衰,諷訕者漸出。

  萬歷16年(1588)河南鄉試,出《孟子》好善章後二節內容:“好善優於天下,而況魯國乎?夫茍好善,則四海之內,皆將輕千裡而來告之以善;夫茍不好善,則人將曰:‘訑訑,予既已知之矣。’訑訑之聲音顏色距人於千裡之外。士止於千裡之外,則讒諂面諛之人至矣。與讒諂面諛之人居,國欲治,可得乎?”出題者意在譏切當時的內閣首輔申時行,申時行聽後非常不高興。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