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8 23:12:23
蘇詩現存約四千首,其詩內 容廣闊,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筆力縱橫,窮極變幻,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為宋詩發展開辟瞭新的道路。燮星期《原詩》說:“蘇軾之詩,其境界皆開辟古今之 所未有,天地萬物,嬉笑怒罵,無不鼓舞於筆端。”趙翼《甌北詩話》說:“以文為詩,自昌黎始,至東坡益大放厥詞,別開生面,成一代之大觀。……尤其不可及 者,天生健筆一枝,爽如哀梨,快為並剪,有必達之隱,無難顯之情,此所以繼李、杜後為一大傢也,而其不如李、杜處亦在此。”其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 在藝術表現方面獨具風格。少數詩篇也能反映民間疾苦,指責統治者的奢侈驕縱。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代很有影響。《念奴嬌·赤壁懷古》、《水調歌頭·丙辰中 秋》傳誦甚廣。詩文有《東坡七集》等。
蘇軾的詞現存三百四十多首,沖破瞭專寫男女戀情和離愁別緒的狹窄題材,具有廣闊的社會內容。蘇 軾在我國詞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將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精神,擴大到詞的領域,掃除瞭晚唐五代以來的傳統詞風,開創瞭與婉約派並立的豪放詞派,擴大瞭詞的 題材,豐富瞭詞的意境,沖破瞭詩莊詞媚的界限,對詞的革新和發展做出瞭重大貢獻。名作有《念奴嬌》、《水調歌頭》等,開豪放詞派的先河,與辛棄疾並稱“蘇 辛”。劉辰翁在《辛稼軒詞序》說:“詞至東坡,傾蕩磊落,如詩,如文,如天地奇觀。”
蘇軾還擅長行、楷書,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 “宋四傢”。他曾遍學晉、唐、五代名傢,得力於王僧虔、李邕、徐浩、顏真卿、楊凝式,而自成一傢,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自雲:“我書 造意本無法”;又雲:“自出新意,不踐古人。”黃庭堅說他:“早年用筆精到,不及老大漸近自然”;又雲:“到黃州後掣筆極有力。”晚年又挾有海外風濤之 勢,加之學問、胸襟、識見處處過人,而一生又屢經坎坷,其書法風格豐腴跌宕,天真浩瀚,觀其書法即可想像其為人。人書並尊,在當時其弟兄子侄子由、邁、 過,友人王定國、趙令畤均向他學習;其後歷史名人如李綱、韓世忠、陸遊,以及的吳寬,清代的張之洞,亦均向他學習,可見影響之大。黃庭堅在《山谷集》裡 說:“本朝善書者,自當推(蘇)為第一。”
蘇軾在繪畫方面畫墨竹,師文同(即文與可),比文更加簡勁,且具掀舞之勢。米芾說他“作墨 竹,從地一直起至頂。餘問:何不逐節分?曰:竹生時,何嘗逐節生?”亦善作枯木怪石。米芾又雲:“作枯木枝幹,虯曲無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無端,如其胸 中盤鬱也。”均可見其作畫很有奇想遠寄。其論書畫均有卓見,論畫影響更為深遠。如重視神似,認為“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主張畫外有情,畫要有寄托, 反對形似,反對程式束縛,提倡“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並明確提出“士人畫”的概念等,高度評價“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藝術造詣。為其後“文人畫” 的發展尊定瞭理論基礎。存世書跡有《黃州寒食詩》、《赤壁賦》、《答謝民師論文》與《祭黃幾道文》、《前赤壁賦》、等。存世畫跡有《古木怪石圖卷》、《竹 石圖》;又近年發現的《瀟湘竹石圖卷》也是他的作品。
蘇軾在詩、文、詞、書、畫等方面,在才俊輩出的宋代均取得瞭登峰造極的成就。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文學和藝術天才。
名人語錄
吾文如萬斛泉源,不擇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雖一日千裡無難,及其與山石曲折,隨物賦形,而不可知也。 ——《文說》
蘇軾是北宋時期傑出的文學傢、藝術傢。他在詩詞、散文、書法等方面部取得瞭很高的成就,在宋代文壇上構築瞭一座難以逾越的藝術巔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