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8 23:12:31
關漢卿(約1220年-1300年),號已齋叟。籍貫大都(今北京),定居於祁州(今河北安國)。關漢卿出身於大都一個富裕之傢,其父輩有一定的政治地 位。同時,他傢是一個文化世傢,關漢卿從小受到文化的熏陶,這對他藝術修養的提高和灑脫開朗的性格都有較大影響。關漢卿生活在蒙古族統治的元代,這一時期 最為突出的特點是將人分為四等,尤其是知識分子的地位最低下。元朝還盛行歧視制度,漢人隻能當副職。在如此的社會環境下,關漢卿於1260年出任太醫院 尹,不久因不得志而辭官,並且很快窮困潦倒。
關漢卿是一個性情開朗的人,他並沒有因官場失意而抑鬱沉淪,相反,低下的社會地位給瞭他熟悉都市平民百姓生活的機會。他的一生都是在都市中與平民百姓共同度過的。他知識淵博,而且“滑稽多智,蘊藉風流”。他常常出入於各種場合,與社會上的各種人物交往,交友十分廣泛。
1260年後,關漢卿離開大都南下。他一路遊覽,先後遊歷汴京、洛陽,在到達杭州後又北上,最後到達揚州等地。在遊歷的同時,關漢卿結交許多當地著名人 士,瞭解當地的風俗民情,開闊瞭眼界,增長瞭知識。他還一路拜訪當地的雜劇作傢,參加雜劇演出活動。他與戲曲傢楊顯之、梁進之、費君祥等結下瞭深厚友誼, 成為莫逆之交。他還與一些著名的女演員交誼很深,最為世人稱道的是他與女演員朱簾秀的往來。關漢卿曾寫瞭一首散曲《南呂一枝花》,贈與朱簾秀,表達他對朱 簾秀的無比仰慕和對她不幸婚姻的同情,一時傳為佳話。
關漢卿深入生活,與民間藝人相結合,又發揮自己擅長表演和吹拉彈唱的戲劇天賦, 最終使自己成為“驅梨園領袖,總編修師首,捻雜劇班頭”,即雜劇的奠基人。他大膽創新,對民間曲文和話本進行加工提煉,又敢於實踐,邊演邊改,一生創作瞭 《不伏老》、《單刀會》、《竇娥冤》、《救風塵》、《望江亭》等60多部雜劇。他的作品具有濃鬱的現實主義色彩,充滿時代氣息,深刻而又廣泛地反映瞭當時 的社會現實,既有對黑暗官場的無情揭露,又有對平民百姓的反抗鬥爭的熱情謳歌,而且藝術表現力極強,所以深得人們的喜愛。關漢卿所創作的《不伏老》,展現 在人們面前的是一位浪跡江湖、遊戲人間、嫉惡如仇的人物形象。其中有這樣一句臺詞:“我是一粒蒸不爛、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響當當的銅豌豆。”這其實 是關漢卿對自我經歷的生動寫照。關漢卿創作的一出悲劇《竇娥冤》,講述竇娥被冤判死罪,在臨刑時,竇娥呼天喊地控訴暴政昏官,她大聲哭喊說:“我是冤枉 啊!當今世道,好人受苦又命短,惡人享福又延壽,天地無情啊,也隻會是欺軟怕硬,順水推舟呀!”頓時,天空“六月飛雪”,這部《竇娥冤》千百年來一直久演 不衰,感人肺腑,催人淚下。
除雜劇外,關漢卿還寫下瞭許多散曲,其中小令有50多首。關漢卿為雜劇的發展建立瞭功勛,又在元曲藝術上頗有造詣。他被公認為“中國的莎士比亞”、“元代的戲劇大師”。
名人語錄
為善的受貧窮更命短,造惡的享富貴又壽延。天地也做得個怕硬欺,卻原來也這般順水推舟。 ——《竇娥冤》
關漢卿是元代偉大的戲劇傢,雜劇的奠基人。他大膽創新,敢於實踐,為雜劇這一文學體裁的成熟和發展建立瞭功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