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枕戈待旦的主任公是誰?枕戈待旦有何典故

2016-08-21 19:06:10

成語枕戈待旦的意思是形容殺敵報國心切。指時刻警惕,準備作戰,連睡覺時也不放松戒備,隨時準備著殺敵。“戈”是古代的一種武器;“旦”是天明。那麼,成語枕戈待旦的主人公是誰?枕戈待旦出自何處?枕戈待旦的典故又是什麼?

枕戈待旦的主人公是劉琨。

劉琨,(271年—318年6月22日),字越石,中山魏昌(今河北無極縣)人,晉朝政治傢、文學傢、音樂傢和軍事傢。
劉琨年輕時曾為金谷二十四友之一,後累遷至並州刺史。永嘉之亂後,劉琨據守晉陽近十年,抵禦前趙。315年,劉琨任司空,都督並、冀、幽三州諸軍事。不久並州失陷,投奔幽州刺史段匹磾,並與之結為兄弟,後駐軍征北小城。318年,劉琨及其子侄四人被段匹磾殺害。
劉琨善文學,通音律,其詩多描寫邊塞生活。《隋書·經籍志》有《劉琨集》9卷,又有《別集》12卷。明人張溥輯為《劉中山集》,收入《漢魏六朝百三傢集》。
在《夜歸偶懷故人獨孤景略》),“劉琨晚抱聞雞恨,安得英雄共著鞭!”而劉琨由於長期參加反抗少數民族統治者侵擾的鬥爭,劉琨的詩中流露瞭報效祖國、抗敵禦侮的豪邁氣概和英雄末路、壯志未酬的悲涼感情。

枕戈待旦的出處

《晉書·劉琨傳》裡說劉琨“與親故書曰:吾枕戈待旦,志梟逆虜,常恐祖生先吾著鞭。”所以“枕戈待旦”、“先吾著鞭”的成語也是出自劉琨。

枕戈待旦的典故

西晉的時候有兩位有名的將軍,一個叫祖逖,一個叫劉琨。
他們年輕的時候,常常在一起,互相勉勵,決心為國傢效力。夜裡他們睡在一個床上,同蓋一條被子,一聽到雞叫,就趕忙起來,跑到庭院裡舞劍。
後來,祖逖當上瞭將軍,領兵北伐,收復瞭一些失掉的地方。劉琨得知非常興奮,他給親戚朋友寫信說:“我時刻準備去砍掉敵人的頭顱,常常擔心祖逖走到我前邊去瞭,每天都是枕著武器在等待天亮!”
後來,由這段歷史產生瞭兩個成語“聞雞起舞”與“枕戈待旦”。“聞”是聽到;“舞”是舞劍。“聞雞起舞”是聽到雞叫聲就起來舞劍,後來常用它比喻立志為國出力的人的愛國熱情和行動。
到後來,枕戈待旦就用來比喻警惕性極高,隨時準備打擊敵人,也常用來比喻殺敵報國的急切心情。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