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揭秘:唐德宗李適一生中的四大矛盾

2016-08-21 19:20:04


從此,神策軍的統率權掌握在宦官手中。在貞元十一年(795)五月,德宗還將宦官任各地藩鎮監軍的辦法固定下來,專門為擔任監軍使的宦官置印,不僅提高瞭監軍的地位,也使之制度化。
德宗對宦官態度的轉變,使宦官由刑餘之人而口含天憲,成為德宗以後政治中樞當中重要的力量。德宗以後的唐朝皇帝當中,像他的兒子順宗、孫子憲宗以及後來的敬宗、文宗等都是死於宦官之手。史學傢往往把宦官專權稱為唐晚期政治腐敗和黑暗的表現之一,這一狀況的最終形成,與德宗對宦官態度的改變有直接的關系。

其四:由即位初期的節儉和禁止各地進獻轉變為喜歡財物與大肆聚斂

德宗即位之初,就在任命崔祐甫為相的兩天後,詔告天下,停止諸州府、新羅、渤海歲貢鷹鷂。又隔一天,德宗又詔山南枇杷、江南柑橘每年隻許進貢一次以供享宗廟,其餘的進貢一律停止。幾天後,他連續頒佈詔書,宣佈廢止南方一些地方每年向宮中進貢奴婢和春酒、銅鏡、麝香等;禁令天下不得進貢珍禽異獸,甚至規定銀器不得加金飾。為瞭顯示自己的決心,他又下令將文單國(今老撾)所獻32頭舞象,放養到荊山之陽;對那些專門供應皇帝狩獵的五坊鷹犬更是統統一放瞭之。同時,還裁撤瞭梨園使及伶官之冗食者300人,需要保留者均歸屬到太常寺。為瞭顯示皇恩浩蕩,他詔令放出宮女百餘人。德宗的改作,的確顯示出新君登臨大寶以後的新氣象。

  但是,自從因朱泚事變出逃奉天以後,他似乎意識到錢財的重要性,也開始改變瞭態度。從這時起,他不僅開始喜歡錢財,而且還主動地要求地向他進貢。此外,德宗還經常派中使宦官直接向政府各衙門以及地方公開索取,稱為“宣索”。貞元年間擔任宰相的陸贄,因為拒絕所有來京城辦事的官員的禮物,德宗還派人開導他,不要太過清廉,對人傢的禮物一律拒絕是不通人情世故,像馬鞭、鞋帽之類的小禮物,收受一點也無關緊要。
從禁止地方額外進貢到大肆聚斂錢財,德宗不僅改變瞭他的財政政策和用人政策,也給他的治國為君之道帶來瞭不良名聲。
德宗在位前後施政風格出現的巨大反差和矛盾,一方面說明瞭這位自幼生於安逸後又飽經亂離的壯年天子的政治品性,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大唐帝國在這一歷史時期的政治面貌。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