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揭秘:唐德宗李適一生中的四大矛盾

2016-08-21 19:20:04

唐德宗一生見證瞭是大唐帝國最昌盛繁華的輝煌歲月又見證瞭大唐帝國的盛衰變遷中, 他的一生雖然隻有短短的46年,但是這46年中可謂是跌宕起伏,唐德宗是一位不論是性格還是行動,都充滿瞭矛盾和悲劇色彩的皇帝。現在我們就來看看這位皇帝的一生中都充滿瞭哪些矛盾吧。
關於唐德宗李適的矛盾與悲劇小編總結歸納瞭四點。

其一:由即位之初信任宰相演變為對大臣的猜忌,並形成瞭拒諫飾非、剛愎自用的性格

朝廷之上頻頻發生人事變動,尤其是頻繁地更換宰相,使德宗在位時期的朝政,即使偶爾能夠呈現令人鼓舞的新氣象,也都不過是曇花一現而無法保持下去。人事的紛爭使德宗徒有宏圖壯志,而不能實現救國興邦。

其二:由武力削藩轉而變為對藩鎮姑息

由武力削藩轉而變為對藩鎮姑息。德宗即位後,一直試圖削奪擁兵自重的地方藩鎮節度使的權力。為此,他不惜使用武力。
建中二年(781)正月,河北成德鎮(駐守恒州,今河北正定)節度使李寶臣病死。按照以往藩鎮節度使死後將職位和土地傳給子孫的規矩,他的兒子李惟嶽上表請求繼承父位。德宗早想革除藩鎮父子相傳、不聽命朝廷的弊端,堅決拒絕瞭這一要求。魏博節度使田悅、淄青節度使李正己、山南節度使梁崇義為瞭他們共同的利益和李惟嶽密謀聯手,準備以武力抗拒朝廷。
德宗征調京西防秋兵萬餘人戍守關東,並親自在長安設宴犒勞征討兵馬,打響瞭武力削藩的戰役,並在最初階段取得瞭巨大成果:淄青李正己病死後,他的兒子李納被打得大敗,李惟嶽被其部將王武俊殺死,隻有田悅在魏州負隅頑抗。成德鎮的大將張忠和投降,德宗任命他為成德節度使。但是,德宗在削藩過程中,利用藩鎮打藩鎮,導致瞭參與朝廷削藩戰役的幽州節度使朱滔等人的不滿。結果,形勢發生逆轉。建中三年(782)底,盧龍節度使朱滔自稱冀王、成德王武俊稱趙王、淄青李納稱齊王、魏博田悅稱魏王,“四鎮”以朱滔為盟主,聯合對抗朝廷。
同時,淮西節度使李希烈也自稱天下都元帥、太尉、建興王(不久又稱楚帝),與四鎮勾結反叛。戰火一下從河北蔓延到河南,而且東都告急。
建中四年(783)十月,德宗準備調往淮西前線平叛的涇原兵馬途經長安時,因為沒有得到夢寐以求的賞賜,加上供應的飯菜又都是糙米和素菜,士兵發生瞭嘩變,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涇師之變”。德宗倉皇出逃到奉天(今陜西乾縣),成為唐朝繼玄宗、代宗以後又一位出京避亂的皇帝。興元元年(784)正月,德宗痛下“罪己詔”,聲明“朕實不君”,公開承擔瞭導致天下大亂的責任,表示這都是自己“失其道”引起的。一直到七月,德宗才因為李晟在五月打敗朱泚收復京師而重返長安,結束瞭顛沛流亡的生活。

其三:對內廷宦官由即位之初的“疏斥”轉而變為後來的委重,以宦官掌握神策禁軍和擔任監軍成為制度

德宗的父親代宗,因為是由宦官擁立,所以對宦官很是優寵,特別是派往各地出使的宦官,任由其公開索賄、大肆搜刮。德宗為皇太子時就很清楚其中的弊端,所以即位伊始,就下決心加以整治。在剛剛即位的當年閏五月,德宗派宦官往淮西給節度使李希烈頒賜旌節。此人回京後,德宗得知,李希烈不僅送瞭他700匹縑、200斤黃茗,還送瞭他駿馬和奴婢。德宗大怒,將其杖責六十以後又處以流刑。此事傳出京城,那些奉使出京還沒有回來的,都悄悄地把禮品扔到山谷之中,沒有收到禮品的就再不敢亂來瞭。不僅如此,在即位的當月,他還將暗懷異圖的宦官劉忠翼賜死。

德宗即位後,總的情況是“疏斥宦官”而親近朝廷官員的。但在遭遇“涇師之變”出逃避難的過程中,德宗逐漸改變瞭對宦官的態度。原因是他信賴的禁軍將領在叛軍進城時竟然不能召集到一兵一卒保衛宮室,而他倉促逃亡時身邊最可以依靠的,竟然是自己在東宮時的內侍宦官竇文場和霍仙鳴及其所率的百餘名宦官。。逃亡避亂,使德宗還進一步思考,皇帝絕對不能沒有自己的近衛親軍,而且這支近衛親軍交付朝廷官員不能使自己放心的時候,由宦官掌領也就和自己親領沒有什麼區別瞭。慢慢地,德宗開始將統領禁軍的事宜交付竇文場和霍仙鳴等人,說明他已經開始改變瞭即位之初疏斥宦官的態度。興元建於貞元十九年(803)的華嚴寺塔元年(784)十月,也就是德宗重返京師剛三個月,就將神策軍分為左右兩廂,同時以竇文場和霍仙鳴(一開始為另外一個宦官王希遷)為監神策軍左、右廂兵馬使,開啟瞭宦官分典禁軍的先河。神策軍自德宗重返長安以後,駐紮在京師四周和宮苑之內,成為比羽林軍、龍武軍更加重要的中央禁軍和精銳機動武裝部隊。貞元二年(786),唐德宗將神策軍左右廂擴建為左、右神策軍,竇文場等宦官仍然擔任監軍,稱為“監勾當左、右神策軍”,反映出對宦官的信賴和寵重。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