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奪席談經的主人公是誰?揭秘成語奪席談經

2016-08-21 19:21:06

成語奪席談經的意思是指講經辯難時,辯勝者奪取他人的坐席。後指見解高明,議論超過當代名流,壓倒眾人。亦作“奪戴憑席”。那麼,你知道成語奪席談經的主人公是誰嗎?成語奪席談經出自哪裡?奪席談經又有什麼歷史典故。

成語奪席談經的主人公是戴憑。戴憑,東漢大臣,經學傢。字次仲,汝南平輿(今屬河南)人。16歲時,郡守舉為明經,經召為試博士,拜郎中。光武帝曾召集群臣解經,憑與諸儒論難,解經最為精彩,拜為侍中。因替太尉蔣遵辨冤,遭光武帝申斥,自系獄中,後赦出,以侍中兼領虎賁中郎將,光武帝令群臣能說經者互相詰難,憑議論恢宏,擊敗所有對手,名揚遠近,京城語曰“解經不窮戴侍中。

成語奪席談經的出處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戴憑傳》:“帝令群臣能說經者更相難詰,義有不通,輒奪其席以益通者,憑遂重坐五十餘席。”(這裡“帝”指漢光武帝劉秀)。

成語奪席談經的典故

自從漢武帝接受董仲舒、公孫弘等人的建議,立儒學為官學之後,對儒學的研究就被稱為經學,意為研究經典之學。當時儒學經典主要有五部:《詩》、《書》、《禮》、《易》、《春秋》,也就是我國最初的五經,除此之外,還有《論語》、《孝經》等書也是儒生必讀之書。
這些經典語意古奧,文字簡略,需要進行系統的講解人們才能明白。
在講解的過程中,對同一部經,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釋,就形成瞭不同的門派,如同樣是對《易經》的解釋,就有《京氏易》、《丘氏易》等許多傢。不同門派之間壁壘森嚴,時常發生辯難。為此漢宣帝在甘露三年(前51年)在石渠閣(長安宮觀名)召開專門會議,由儒生們講解五經異同。相互討論,勝者增立為博士,於中央太學傳授本門學問。
儒生們私下裡也時常相互討論,以勝者為榮。
而在東漢事情,東漢的光武帝劉秀喜歡談“經”,在正月初一,光武帝召集群臣解經,令能夠談經的群臣百官互相詰難,凡在經義上辯駁失敗者,就將座位讓給辯勝者。侍中戴憑與諸儒論難,解經最為精彩,拜為侍中連續取勝,一連坐瞭五十餘個席位。因為戴憑議論恢宏,擊敗所有對手,名揚遠近,京城語曰“解經不窮戴侍中因此經師都有“解經不窮戴侍中”的贊譽。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