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海軍是誰建立的?清朝北洋海軍成軍史介紹

2016-08-21 19:38:56

  中國是一個有著長達2.1萬多公裡海岸線的瀕海大國,世界上第一支海軍就誕生在這片神聖的海洋上,早在隋唐時期,中國就有瞭一支包括“艨艟”、“鬥艦”、“走軻”、“海鶻”等各型戰艦的龐大海軍,並在公元663年的白江口海戰中大敗日本海軍,取得瞭輝煌勝利,到瞭明朝鄭和下西洋時,中國的海軍建設達到瞭顛峰,此時的中國海軍無論是艦船噸位或是戰鬥力都遠遠超在世界各國之前。但此後明清數代皇朝采取瞭閉關鎖國的消極防禦政策,從此中國的海軍建設陷入瞭停滯、倒退的深淵,中國海上再無一刻太平。

  威海衛港內的北洋水師艦隊

  在隆隆的火炮聲中中國迎來瞭19世紀,一次、二次鴉片戰爭的失敗刺痛瞭每個中國人的心,大清帝國再也不能以“天朝大國”自傲,面對著水師的次次敗績、同胞的鮮血、國土的淪喪,朝野上下有識之再也坐不住瞭,“師夷之長技以制夷”、“以夷攻夷”等主張充斥中華大地,清廷面對對外作戰接連敗北的局面也深感海防的重要,痛下決心對舊式水師進行革新。

  醇親王奕譞巡閱北洋水師

1866年,清廷批準瞭閩浙總督左宗棠的奏折,在福建馬尾設立總理船政事務衙門,並開設造船廠和水師學堂,邁出瞭建立近代海軍的第一步。不久後左宗棠調任陜甘總督,由抗英名將林則徐的外甥沈葆禎接任,沈葆禎接任後一面擴大馬尾船廠規模,一面加緊制造戰艦、培養海軍人才“成一船即練一船之兵、配一船之官”,經過其數年苦心經營,馬尾船廠成為瞭當時遠東第一大船廠,而福州船政學堂培養出的人才更成為瞭中國近代海軍的骨幹中堅,馬尾由此成為瞭近代海軍的發源地。

  正當中國的海軍建設在按部就班進行著的時候,1874年5月日本利用沖繩漁船飄流至臺灣與當地高山族人民發生沖突為借口,派兵3000在臺灣登陸“欲就此確認琉球為日本領土”,並進而侵略臺灣,清政府急派沈葆禎率“安瀾”、“伏波”等艦前往臺灣,由於雙方兵力懸殊,懾於清軍威力,日軍被迫逃離臺灣。
由於日本在當時僅是一個中朝大國瞧不起的落後小國,在得到瞭幾艘外國軍艦後居然也敢侵犯大清帝國,這一事件使得中國舉國上下大為震驚,清政府開始感到日本“將為中國永久大患”,恭慶王提出瞭“練兵、簡器、造船、籌餉、用人、持久”等六條的緊急機宜,原江蘇巡撫丁日昌提出《擬海洋水師》章程入奏建議建立三洋海軍,李鴻章則提出暫棄關外、專顧海防。在洋務派的一致努力下“海防”之論壓倒“塞防”,清政府決心加快建設海軍。
於1875年5月30日下令由沈葆禎和李鴻章分任南北洋大臣,從速建設南北洋水師,並決定每年從海關和厘金收入內提取400萬兩白銀作為海軍軍費,由二洋分解使用,南洋大臣沈葆禎從大局出發,認為“外海水師以先盡北洋創辦為宜,分之則難免實力薄而成功緩”,清政府考慮到中國當時的主要假想敵是日本,遂采納沈葆禎的建議,先創設北洋一軍,等北洋水師實力雄厚後,“以一化三,變為三洋水師”,決定瞭優先建設北洋水師,北洋的成軍之路由此開始。

  (左為)南洋大臣沈葆禎(右為)總稅務司赫德

  從1875年至1879年,北洋大臣李鴻章委托總稅務司赫德(Robert Hart)從英國阿姆斯特朗(Armstrong)兵工廠定購瞭“鎮東”、“鎮南”、“鎮西”、“鎮北”等8艘蚊炮船用於守口,另又定購瞭兩艘巡洋艦“超勇”、“揚威”,其後由於發現赫德所定購的軍艦質量低劣,李鴻章由此轉向德國訂造軍艦。1879年日本吞並琉球後,清政府鑒於形勢緊迫急令李鴻章從速購買鐵甲艦,李鴻章派江南制造局徐建寅(科學傢徐壽之子)和駐德國公使李鳳苞在歐洲各國訪問,最後選定在德國伏爾鏗

  (Vulkan)船廠訂造兩艘鐵甲艦“定遠”、“鎮遠”及一艘鐵甲巡洋艦“濟遠”,為保證造艦的質量,李鴻章特派曾留學英、法的劉步蟾、魏翰、陳兆翱、鄭清濂駐廠監造,凡不合格者要求重新返工,並派管輪學生陸麟清帶領工匠領頭黃帶、林祥光、陳和慶等10人駐廠隨同練習,期於船成學亦成。

  1879年11月,李鴻章以從英國定購的“鎮東”、“鎮西”、“鎮南”、“鎮北”蚊炮船陸續回國,北洋艦隻日多,向清廷奏請將淮軍記名提督丁汝昌留在北洋,暫任提督。1881年9月、10月,在英國訂造的巡洋艦“揚威”、“超勇”,蚊炮船“鎮中”、“鎮邊”也先後回國,北洋海軍初具規模,李鴻章於是奏請以提督丁汝昌統領北洋水師,並為和國際接軌將三角形的水師旗改為長方形的海軍旗。在北洋水師即將成軍之時,1883年中法戰爭爆發,由於懼怕北洋水師的鐵甲艦開回國內助戰,法國政府向德國施壓,行將回國的“定遠”、“鎮遠”被迫滯留在德國。1885年中法戰爭結束,中國不敗而敗,法國不勝而勝,福建水師在這次戰爭中全軍覆沒。清政府在戰爭結束後當即下旨“當此事定之時,懲前毖後,自以大治水師為主”,並正式設立海軍衙門,任命醇親王奕譞總理海軍事務,慶郡王和李鴻章協辦。這個命令再次加快瞭北洋水師的建軍速度,同年,鐵甲艦“定遠”、“鎮遠”、巡洋艦“濟遠”回國並又向英德兩國各訂造兩艘新式巡洋艦,1887在外定購的“致遠”、“靖遠”、“經遠”、“來遠”竣工,李鴻章下令鄧世昌、葉祖珪、林永升、邱寶仁出洋接帶,並與1887年秋駛回祖國,至此中國所有在外定購的軍艦已全部回國,加上原有的自造艦隻北洋水師的艦艇總數達到50餘艘,計5萬餘噸。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