姒扃,生卒年不詳,是中國上古夏朝第十二任國王。泄之子,不降弟。受兄內禪而繼位。而姒扃是怎麼死的?姒扃的死因是什麼?姒扃因何而死?歷史上對姒扃的評價是什麼?一起來看看。
夏王姒扃,姓姒,名扃,中華遠古王族分封時代夏王朝第十二任王。他的祖父是夏王朝九任王姒芒,父親是十任王姒泄,十一任王姒不降是他的長兄。
姒扃是十任帝姒泄最小的兒子,約在後泄二十五年(癸卯,前1818)出生於王都老邱。在他還是嗷嗷待哺的嬰孩是起伏姒泄就得急癥而死,姒扃是在長兄姒不降的教導下長大的。
姒扃長大後沉穩多謀,處理問題有條不紊,逐漸成為夏王姒不降的得力助手。而姒不降的兒子孔甲性情怪癖,姒不降怕其子治理不好國傢,就沒有傳位給他,而將王位內禪給瞭自己的弟弟姒扃。經過瞭多年的觀察和考驗,夏王姒不降認為姒扃不僅有治國之才,是王位繼承人的最佳人選,便於不降五十九年(前1759)突然作出決定,將王位禪讓給弟弟姒扃,自己退居二線。
姒扃即位後十年,他的兄長姒不降壽終正寢,駕鶴西歸。他這才正式改元紀年,以癸醜年(前1748)為後扃元年。
姒扃在位執政時期,夏王朝表面上雖然依舊是天下太平,而實際上國內的階級矛盾日益激化,不僅平民與貴族之間有著激烈的沖突,貴族與貴族之間也時常因為私利發生糾紛。姒扃認為矛盾的根源是經濟落後,人民貧困。而從事體力勞動的奴隸,因為沒有婚配的自由,加上繁重的體力勞動和饑寒交迫的生活,後代延續緩慢,人數卻在日益減少。
姒扃極力想改變這種狀況,但又找不到解決的辦法。
姒扃是夏王朝一位善於守業的帝王,他對國傢政務的管理非常認真。他身邊設有四位輔政大臣,稱作前疑、後承、左輔、右弼。這四人是他的高級顧問,幫他參謀國傢一些重大的事情。四輔之下設六卿,這六卿是:塚宰、司徒、宗伯、司馬、司寇、司空。除瞭四輔六卿外,朝中還設有管理天文和歷法的官員,稱作“羲和”;管理歷史和地理的官員,稱作“太史”;管理文化和教育的官員,稱作“官師”;管理刑律和訴訟的官員,稱作“大理”;管理賦稅和征集農產品的官員,稱作“嗇夫”。另外還有專門為王室服務的官員:為夏王飼養寵物的官員稱“禦龍”,為夏王管理車輛的官員叫“車正”,為夏王管理飲食的官員叫“皰正”。
帝扃二十一年(庚辰,公元前1901年),在位21年的扃死,傳位於自己的兒子姒廑。死後遺體葬在老邱城外(今河南開封市開封縣陳留鎮北),王號扃,尊號夏王(後),謚號帝扃。姒廑即位二十一年後,病死。因姒不降的兒子孔甲不服,又依然將王位奪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