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21 20:16:45
夏王朝是中國歷史上出現的第一個王朝。夏都---安邑,即山西臨猗城西南的古郇陽城遺址。大禹受禪後,在安邑建立瞭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朝代--夏朝,開啟瞭華夏名族的新紀元。大禹開國造城分州劃區,為夏朝施政創造瞭條件,為中華民族的發展奠定瞭基礎;它的歷史古老而悠久,它的文化燦爛又文明。
它孕育瞭華夏民族五千年的歷史文化。 五千年來,大禹治水的功績,夏朝的突出貢獻,受到各族人民的尊崇和贊揚,大禹治水的精神已滲透到華夏民族的血液之中,受到歷朝歷代的充分肯定。堯都平陽(今臨汾市),舜都蒲坂(今永濟市),禹都安邑(今夏縣禹王城),這是人所共知的歷史事實。但近年來,有些人想篡改禹都歷史,說大禹的都城在河南
漢朝的司馬遷憑什麼寫《史記·夏本紀》,他看到瞭夏朝“字”?如果看到為何不寫明出處?如果也沒看到,憑何說“夏”?由於史書記載不詳、或後來學者誤解史書之意,等等原因,我們至今找不到夏朝的都城。
現柏楊寫的《中國人史綱》中,稱禹帝於公元前2205年建立夏王朝,把首都設在安邑(山西夏縣)。夏的都城究竟存在嗎?若有的話又在何處呢?
夏縣的古跡有:五、六千年前的西陰土陶遺址;傳說的禹王城;等等。但至沒有發現大型城池。在運城鹽湖區內的安邑也沒有可信的古跡證明夏都在那裡,它有可能是後來仿古設立的。偌大的夏朝所建都城,在地面上難到沒有一點蹤跡?
傳說,夏朝的第一個國王禹,始都陽城,後遷陽翟。夏王朝的第三個帝王太康(啟之子)都斟(尋卩)。古本《竹書紀年》記載:“太康居斟(尋卩)。”今本《竹書紀年》又載:“仲康即帝位,據斟(尋卩)。”《史記·夏本記》雲:“太康居斟(尋卩)、羿亦居之,桀又居之”。 斟(尋卩)在何處?
有的認為在山東濰坊西南,有的認為是在河南登封。也有人據《國語·周語上》載:“昔伊、洛竭,而夏亡。”證明斟在河南洛陽伊洛區內。又依《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載:“夏桀之居,左河濟右泰華,伊闕在其南,羊腸在其北。”認為洛陽正處在這個位置。這些說法太勉強,僅僅是根據史書片言支語,無實物證明,顯得理據不足,讓人難以信服。
夏都究竟有幾個?紛亂的原因是因為我們沒有全面深入分析史書文字記載的全部意思,僅憑少量文字推測,因而結論很多。
比如認為夏都在洛陽,主要緣於司馬遷《史記》中一段文字,即:
戰國時,魏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顧而謂吳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國之寶也!"起對曰:"在德不在險。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義不修,禹滅之;夏桀之居,左河、濟,右泰、華,伊厥在其南,羊腸在其北,修政不仁,湯放之。殷紂之國,左孟門,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經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殺之,由此觀之,在德不在險。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盡為敵國也。"武侯曰:"善。"
這段文字意思是這幾個國傢占據險要的地理位置不修德而亡國,所示的地理位置是國傢位置不是都城位置。古人的東為左方、西為右方。河、濟、泰、華具體是指什麼?是黃河、濟水、泰山、華山?有人認為洛陽處在此地理位置。
但筆者看不出洛陽在這幾個山、河所示的地方,且洛陽地理位置也不險要。伊厥一般指兩山之間河谷(龍門),羊腸是指道路畸曲的河谷。上文的主要意思是這幾個地方地形戰略地位重要,易守難攻。夏桀之居並非都城所處的位置,而是國傢的位置。若河、濟、泰、華具體是指什麼搞不清,也就難定夏桀之居。夏都在何處更無從談起。
另有,1959年,中國考古研究所在洛陽轄區偃師二裡頭進行考古發掘,發現二裡頭一帶是一座大型都城遺址,定名為“二裡頭文化”。經碳14測定,其絕對年代,相當於夏代,距今有4000多年的歷史,是一座夏代的大型都城遺址。總面積為3.75方平公裡。內有大型宮殿遺址。有考古學傢認為,二裡頭文化遺址就是夏代都城遺址,即夏都斟(尋卩)的所在地。僅僅是想當然,仍理據不足。
我們把目光再次回到晉南。因為大多數傳說認為,中華民族的始祖之一炎帝就曾把山西作為其部族的活動范圍;中國史前三大偉人堯、舜、禹,都曾在山西境內建都,立業;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傢政權夏朝也建立在山西南部。古中國一般所指正是這一地區。許多學者一直認為夏都在山西的夏縣。就是說夏都在夏縣的可能性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