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21 20:16:53
夏王朝作為我國第一個奴隸制國傢顯赫14代17王,近5個世紀之久的統治最終結束於桀,在這長達400多年的統治裡既有文獻記載,又有人間傳說,而當時存在的社會至今沒有給我們留下一點痕跡嗎?夏王的朝遺址在哪裡?
解決夏墟問題,必須要先解決夏文化問題,在解決夏文化問題之前,首先還要瞭解清楚夏文化人民活動的范圍。
根據文獻記載推測,夏人活動的大體范圍,西起河南西部和山西西南部,東至今河南、河北、山東三省交界的地方,南接湖北,北人河北,夏朝的統治中心在今河南西部、山西南部地區,看來夏文化人民顯赫在中原歷史舞臺上無疑。
文獻中有較多的記載著“禹居陽城”的說法。《孟子·萬章上》:“禹居陽城。”《世本·居篇》:“禹都陽城。”(《漢書·地理志註》潁川郡陽翟縣下引)“夏禹都陽城,避商均也”。(《史記·封禪書·正義》引《世本》)《史記·夏本紀》:“禹辭避舜之子商均於陽城。”
另外,文獻中也較多地記載著“禹居陽翟”的說法。《史記·周本紀‘集解》引徐廣曰:“夏居河南,初在陽城,後居陽翟。”《史記·夏本紀·正義》引《帝王世紀》雲:“禹受封為夏伯,在豫州外方之南,今河南陽翟是也。”《元和郡縣圖志》卷五河南府陽翟縣條:“陽翟縣本夏禹所都,春秋時鄭之棟邑,韓自宜陽移都於此。”又據《史記·封禪書》《正義》引《世本》雲:“夏禹都陽城,避商均也。又都平陽,或在安邑,或在晉陽。”《史記·孫子吳起列傳》:“夏桀之居,左河濟,右泰華,伊闕在其南,羊腸在其北,修政不仁,湯放之。”
看來,夏禹所都大體上不會超出以上范圍,但是史書上所載地名,與現實地名出入甚大,後人說法紛紜。例如陽城,一說在潁川郡陽翟縣(今河南禹州);一說在嵩山南(今河南登封);一說陽城就是唐城(今山西翼城縣西);一說陽城在澤州(今山西晉城);另外還有陽城在大梁(今河南開封)的說法等等。
《國語·周語》,清代洪頤煊《筠軒文鈔》有《禹居陽城考》,論述甚詳
近年來,在屬於陽城地望的河南登封境內,發現瞭我國目前最早的城堡之一——王城崗城堡遺址。但是,要確定一處京都,首先要解決的是夏文化問題,隻有確立瞭夏文化,才能集中到探索夏都的范圍上來。
早在20世紀40年代,有人認為仰韶文化是夏文化,也有人認為龍山文化是夏文化。
隻因當時積累的考古資料有限,研究者隻能做一般的推測。自1959年進行的“夏墟”調查,才正式展開瞭對夏文化的探討工作,進一步把夏王朝的疆域集中到河南境內的豫中、豫西,山西境內的汾河中下遊,特別是汾、澮、涑以及沁、丹水流域。
近年來,隨著考古資料的不斷積累,學者們也做瞭大膽的探討,提出河南龍山文化晚期和二裡頭文化一二期為夏文化遺存;有人單獨把二裡頭文化一二期列為夏文化遺存;還有人把二裡頭文化一至四期列為夏文化遺存。
王城崗遺址是夏代的重要城址
河南登封王城崗遺址的發掘,不少人認為所謂“禹居陽城”與今日王城崗有一定的關系,並為王城崗遺址的發掘是夏文化探索的重要收獲。《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北京日報》、《河南日報》以及其他刊物先後報道瞭王城崗遺址的情況,並以認為王城崗遺址是夏代的重要城址。
文獻記載中禹與陽城的關系是密切的,而王城崗遺址所在地理位置與文獻記載中的夏都陽城的地望基本吻合,但是,一個文化的確立,特別是一處奴隸制王國都城的確立,都應具有令人信服的材料。夏鼐先生認為,關於夏都問題,“一般的探討過程中,是先確定遺址屬於某一王朝,然後再確定它是該王朝的京都”。又說,“如果這遺址屬於是夏文化,也仍有是否有都城的問題”,“所以,這裡首先要解決的是夏文化問題”,一旦夏文化解決瞭,夏墟之謎也就不難而破瞭。
根據文獻記載來看,夏朝的都城與商朝一樣,曾多次遷徙,但可以看出,夏朝的都城始終圍繞著以河南西北部和山西西南部這兩個中心。前者可詳見清代洪頤煊《筠軒文鈔》的《禹都陽城考》,後者史書中也有較多記載,《左傳》定公四年杜預註:“夏墟,大夏,今太原晉陽也。”定公四年,“命以《唐誥》,而封於夏墟”。由此而產生瞭夏墟位“晉中太原”說和“晉西南”說。由於史書中對夏墟地望的記載比較分散,傳說較多,而且夏文化遺址的分佈也較普遍,故缺乏足夠的材料加以論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