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庸簡介 馮庸和張學良什麼關系

2016-08-08 22:35:25

  熱播的歷史大劇《少帥》裡,馮庸是伴隨著張學良成長的一個公子哥,與張學良一樣,他出身高幹,是奉系軍閥馮德麟長子。年幼時與張學良在張作霖自傢的辦的學堂裡,和張學良一起讀書,馮庸是個典型的公子哥,小時候嬉皮戲耍,不好好讀書,長大瞭又有點紈絝。但是,他和張學良的關系卻很奇妙,兩人的父親是結拜兄弟,雖然後來反目,但是卻絲毫不影響二位少爺的友誼。而馮庸這個“東北公子”的確讓張學良學到瞭不少東西。

  馮庸1901年出生,是奉系軍閥馮德麟長子,張作霖與馮德麟為拜把子兄弟,馮庸與張學良同年出生,兩人曾結拜兄弟,並同取字“漢卿”。兩人父親是至交,又是同年出生,關系當然非同一般,他們一起讀書、搗蛋,一直到兩人成年。

  後來,兩人的父親有些矛盾,但是兩人的關系一如既往。張學良在他其父親張作霖的講武堂裡,學習軍事,在講武堂裡因為表現得越來越出色,是老師和同學眼裡的大名人,因為張學良的成績優異,他的父親對他是刮目相看,他先後在講武堂就任命張學良為團長、旅長,一步步晉升,在一次次的軍事行動中,的確展示出他在軍事上的出色能力。而他的好哥們兒,自從兩位至交鬧瞭矛盾後,馮庸並沒有進入張作霖的講武堂。

  1920年,他從北京陸軍講武堂畢業後,在東北軍任職。歷任東北航空處上尉參謀、少校參謀、中校參謀處長,少將航空司令、裝甲部隊司令等職;1926年,他的父親馮德麟去世以後,馮庸繼續接任其父親的職位,擔任要職。後來,他加入瞭中華民國空軍,軍銜到中將。年僅26歲的馮庸,有瞭自己的理想,他不僅在軍事上有所成就,一直以來在他的心裡還有另一個願望,就是想要創辦一所學校,他創辦這個學校基本上傾盡瞭馮傢的所有財產。

  在沒有創辦之前,馮庸就很註重教育對一個國傢的重要性,他覺得發展一個國傢首先要發展教育,教育發展瞭才能讓國傢培養出更多的人才,這樣國傢才能興旺,國傢才能富強起來。接受過高等教育,和接觸過一些新思想的馮庸,面對內憂外患思考中國落後的原因,他覺得工業是個很重大的問題。中國在民國時期的重工業極其不發達,輕工業要稍微發達一些,但是這根本無濟於事,面對外國人的飛機大炮,中國人能拿得出手的武器基本沒有,“工業興國,先育人才”這是馮庸創辦學校時候的初衷。

  雖然,馮庸及其父親雖部分人視為軍閥,但是馮庸與他的父親不一樣,馮庸自費創辦的馮庸大學,不但為中國第一所西式大學,且完全免費,他這義舉也因此頗為東北人所景仰。1927年8月8日,馮庸大學成立,年僅26歲的馮庸擔任校長兼訓練總監,馮庸創辦的馮庸大學,是一所私立公益性大學擁有軍用教學飛機及機場的大學。分設工學院、法學院、教育學院。當時,馮庸大學是東北少有的幾所高等學府之一,他辦學義舉名揚於東北三省,成為顯赫一時的傳奇人物。不管馮庸辦學對當時的局面,對當時的中國的影響力有多大,馮庸能夠傾盡傢產,創辦學校,還是公益性質的學校,這一點就足以讓人稱贊和刮目相待的瞭。面對日本侵略者推行奴化教育的嚴峻現實,馮庸的做法在一定的程度上,有抵制日本侵略者奴化教育的作用。

  由於傢庭出身和社會影響所致,馮庸很早就從戎,歷升官階,但他志不在此。他與社會民眾頗多接觸,深感民眾生活艱苦。當直奉爆發第一次戰爭時,身在其中的馮庸對內戰殃民有深深的痛惜之心。

  馮庸出生在軍閥傢庭,自己就是從紈絝子弟成長而來的,他太瞭解軍閥的惡習瞭,當他19歲時,他突然醒悟過來,自己已經長大成人瞭,應該有擔當,面對中國國內軍閥混戰,國外各國虎視眈眈的情況,他覺得自己是時候該承擔起一個國人應有的責任,於是,馮庸打算做一個愛國的軍人,決心要把從前軍閥官僚的惡習氣都改掉。

  1922年,國內軍閥混戰,很多馮庸的同學都在戰爭中犧牲瞭,他對戰爭有瞭改觀,他覺得戰爭根本就不能解決問題的根本,這麼多的同學、朋友,投身軍旅,滿懷著一腔熱血參加戰鬥,用生命卻換不來和平,也沒有對中國作出瞭任何改變,馮庸覺得實在是太可惜瞭。他明白戰爭的確是殘酷的,也實在是以亂亡國傢的,所以他就改瞭一種方針,這個方針是什麼,具體他還不清楚,隻是一直有個念頭在他的心裡縈繞,直到1927年,他才找到瞭他方針的歸屬。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