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宇霆是怎麼死的 楊宇霆的後人是誰

2016-08-08 22:37:15

  現在很多書籍和電視劇裡都對楊宇霆有一定的誤解,很多小說裡,楊宇霆的形象就是個親日派的賣國賊,還是個整天與張學良爭奪爭權奪利的陰險小人。在電視劇《少帥》裡,楊宇霆傲然、淡漠,眉宇之間透露著一股英氣,軍帽下他的表情堅毅,這個楊宇霆給人帶來一種深不可測的神秘感。作為奉軍最年輕的總參謀長,楊宇霆可謂是張作霖的左右手,也是控制東北整個局勢的重要人物。

  有人說,如果沒有楊宇霆,東三省早就是日本人的囊中之物瞭,而且,東三省的淪陷完全是張學良的過失,如果張學良沒有殺掉楊宇霆,那麼東三省就能保住。那這種說法可信嗎?讓我們回到民國回顧一下當時的情況。

  楊宇霆之死

  歷史上的楊宇霆是內政、軍事上的肱骨之臣,文韜武略戎馬一生,其功過得失也備受爭議。他是個天才,楊宇霆祖籍河北,清末時期他的祖父攜全傢逃荒至關外法庫一個村莊落戶。他生於清光緒十一年七月二十日。十歲入本村一傢私塾,天資聰穎,記憶過人,頗受先生的喜愛。因為聰慧,16歲便考中秀才,但是楊宇霆很不幸沒有趕上科舉制度的最後一班車,即使高中秀才,他也沒有任何機會施展自己的才華。

  後來在一位堂兄的資助赴日本士官學校留學,到日本後,進入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在日本學習期間,常和於珍、邢士廉、熙洽一起談論國事,與孫中山、蔣介石、傅作義也有書信來往。看看楊宇霆交往的人士,都是民國時期的大咖,楊宇霆本身就極其的聰明,出國留學不僅增長瞭見識,還結交瞭一幫牛人,他自己對事情的看法自然就比普通人要略高一些,舉手投足之間都是一個智者的形象。

  一九一一年,畢業後回國,俗話說:百無一用是書生。楊宇霆秀才出身,當年考入奉天學堂做高年級的插班生,學校開設的數理化、英語等課程,他從來都沒接觸過,但畢業考試時,成績卻名列前茅,這說明楊宇霆是讀書的材料,這在過去隻會讀書的窮酸書生,是迂腐又不招人待見的。楊宇霆不一樣,在眾多的人才中,它能夠脫穎而出,找到門路,走上為官的道路,這可不簡單,一個窮書生沒關系、沒權勢、沒錢財,卻能有朝一日當瞭大軍閥。無論是哪個時代的人,恐怕都要對他另眼相看。

  後來他幫助張作霖做瞭四件事,這四件事都辦得不錯,張作霖很滿意他的表現,並對他委以重任,對於張作霖來說,楊宇霆就是他的“張良”,此後楊宇霆協助張作霖逐步打開東北的政治、軍事局面,個人也隨之揚名,成為張作霖身邊的紅人,在東北有“智囊”、“小諸葛”之稱。

  雖然,楊宇霆和老帥相處得不錯,張作霖很是信任他,但是少帥張學良卻不買他的賬,1920年直皖戰後,張作霖認為治軍治政非楊宇霆不行,於是請楊出山回奉天。張學良本就與楊宇霆有過不愉快的交集,加之奉天的財政廳長、代理省長也看不慣他,自知很難在奉天混下去的楊宇霆,請求張作霖把自己調往江蘇。

  誰知,此行江蘇卻比留在奉天更加危險,在江蘇孫傳芳、陳調元暗中搗鬼,想要搞垮楊宇霆,楊宇霆發現孫、陳的計謀,趁機溜走,楊宇霆乘火車北行,匆匆結束江蘇此行,這才逃過瞭一劫。1925年,郭松齡倒戈反奉,郭松齡反戈一事,是楊宇霆萬萬沒有想到的,這下倒好不用自己動手,就除去瞭心頭大患,心中自然是輕松瞭不少。風水輪流轉,楊宇霆的安生日子沒過幾天,很快不幸便降臨到他的頭上。

  事發三年之後,1928年,7月17日晚,張作霖在皇姑屯車站遭日本人暗算身亡。生前張作霖知道張學良與楊宇霆的關系不太好,但因為張作霖平日裡維護著楊宇霆,有他在楊宇霆和張學良才不至於大打出手,這張作霖一死,張學良就趕緊瞄上瞭楊宇霆。楊宇霆這個人聰明有見識,在東北易幟這件事上,他堅決反對,他認為不應該服從蔣介石,因為這原因又使張學良對他得怨恨更深。

  接掌東北政局的少帥張學良年僅27歲。雖然當時的軍政要人表面上擁戴他,但很多人仍持觀望態度,特別是一些綠林出身的元老重臣,根本沒把張學良當回事兒,甚至居功自傲,一手遮天,尤以楊宇霆、常蔭槐兩人為最。張學良脾氣也大,不喜歡人傢質疑他,楊宇霆常以周公輔成王的典故自詡,規勸張學良戒毒,批評他不問政事,殊不知張學良最討厭楊宇霆這種居功自傲的態度。日本人見到張學良和元老們相處得極不融洽,於是趁機挑撥張、楊二人的關系,張學良中瞭奸計,但仍猶豫不決,三次擲銀元問卜後才下瞭殺楊的決心。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