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容恪與冉閔什麼關系 冉閔為什麼打不過慕容恪

2016-08-08 22:38:22

  崔浩:“王猛之經國,苻堅之管仲也;慕容恪之輔少主,慕容暐之霍光也。”沒錯,慕容恪是個輔佐之才,他不能登上帝王之位,這是他的局限也最終成為瞭他的遺憾。

  慕容恪生平簡介

  慕容恪(321年—367年),昌黎棘城(今遼寧義縣)人,鮮卑族,前燕文明帝慕容皝第四子,前燕景昭帝慕容儁之弟,十六國時期前燕傑出的政治傢、軍事傢,被後世譽為十六國十大名將之一。

  慕容恪是前燕文明帝慕容皝的第四個兒子,因其母高氏不被寵愛,所以一直不為父親慕容皝所註意。直到慕容恪十五歲時,其父每次和他對話,他都能說出經世之理,慕容皝於是很看好他,把軍隊交給瞭他。十六國時期,天下很亂,到處都有戰爭,正需要大量有才能的武將。文明帝見自己的兒子有著這麼出色的軍事才能,心裡就更加看好他瞭,他將前燕的軍隊交給慕容恪管理。慕容恪第一次征戰的對象便是後趙的皇帝石虎。

  338年,後趙石虎以燕軍違約獨攻段氏,得勝後又劫掠而歸為由,親率大軍30萬向燕國殺來,兩軍相戰數月,後趙軍雖然人多勢眾卻也占不到任何便宜,氣急敗壞的石虎隻好下令撤兵回國。

  慕容恪覺得這是打敗石虎的好機會,便親率3000鐵騎向後趙軍馬掩殺而來,斬殺三萬餘級。石虎被嚇得丟盔棄甲、狼狽逃竄。此戰,慕容恪在戰爭中英勇無敵,很快便取得戰役的勝利。後趙軍馬都損兵折將,隻有冉閔三千漢軍獨全。慕容恪大敗石虎,震動遼東諸部,段部,宇文部,高句麗聯合對抗燕國,慕容恪等率兵一一征服,整個遼東從此並入大燕國的版圖。這年慕容恪年僅15歲。

  341年十月,燕王慕容皝以慕容恪為渡遼將軍,鎮守平郭。前燕自從慕容翰逃亡,慕容仁被殺後,無人能鎮守遼東。慕容恪至平郭,撫舊懷新,屢破高句麗兵,高句麗畏之,不敢再入燕境。慕容恪接連取得瞭燕魏大戰、魯口之戰以及野王之戰、廣固之戰等一系列戰役的勝利。一連串的勝利,直接奠定瞭慕容恪在前燕的地位。

  慕容恪VS冉閔

  即使這樣,在權力鼎盛之時,慕容恪連個帝國執政官的人選都無權決定,相信皇帝的人選就更輪不著他去決定瞭;換而言之,不要說慕容恪去親自當皇帝瞭,就是讓誰當皇帝,也輪不著慕容恪去做決定的。而且,慕容恪在權力鼎盛之時,竟然還得事事去看別人的臉色。還有他近於完美的人格,本身這種完美性格的設定,就註定瞭他不能當一個精明果敢的政治傢。

  東晉永和五年,後趙主石虎死,後趙大亂,諸子爭位,互相殘殺。燕王慕容儁在慕容霸等人的建議下,決定出兵攻趙。並以慕容恪為輔國將軍,率兵二十餘萬南下。永和六年,後趙大將冉閔據鄴城,滅亡後趙,自立為帝,年號永興,國號大魏。冉閔稱帝之初,為樹私恩,把石氏政權屯積於各地的糧倉全部打開,任由人取,缺少長遠的戰略眼光。加之與羌、胡相攻,無月不戰,冉閔的資儲很快消耗殆盡。所以,冉閔雖屢戰屢勝,但也是軍疲乏食,隻能率軍四處遊食。 三月,冉閔求食於常山、中山各郡,欲圖幽州。前燕占領後趙幽州後,也繼續南進,圖據中原,冉閔和慕容恪之間的一場大戰不可避免。

  許多人都以廉臺之戰作為冉閔不如慕容恪的證據,如果我們仔細分析可能得出的結論截然不同。我們知道,在這場戰爭中,冉閔的主力已經在同中原群胡的連綿戰爭中喪失殆盡瞭,強弩之末,任何人都可以不費吹灰之力。雙方的軍隊力量相差實在是太大瞭,冉閔軍隊隻有區區1萬步兵,而慕容恪則是14萬精銳騎兵,可以說這場戰爭沒有太多懸念,但是冉閔太能打,在平地上野戰居然還連續十次擊敗慕容恪,這迫使慕容恪想出瞭最笨的方法,以肉體來抵擋冉閔的步兵,再從兩側夾擊,才得以取得這次戰爭的勝利,經由此戰,也給大傢留下瞭,冉閔實力不弱卻也輸給瞭慕容恪的感覺。進而成為“冉閔不如慕容恪”的誤解。

  結果的勝負,不光取決於軍事才幹,還取決於綜合實力,冉閔以1萬步兵10次擊敗慕容恪的14萬鐵騎,憑借的是自己傑出的軍事才幹,慕容恪的“連環馬”則是必須以兵力優勢為前提的,否則他的“連環馬”絕對圍不住冉閔,難不倒冉閔。隻不過冉閔的經濟和軍事實力的確比不上慕容恪,所以從軍事能力,戰鬥戰術能力上說,不能因為冉閔敗瞭,就想當然的認為他比慕容恪差,綜合來說,冉閔的用兵可能比慕容恪要高些,戰鬥力也未必比慕容恪弱,而慕容恪的軍事實力比冉閔強。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