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六劉七是誰 劉六劉七起義的失敗原因

2016-08-09 20:56:08

  劉六劉七是明中葉在河北地區爆發的一次大規模農民起義的領袖。劉六原名劉寵,劉七原名劉晨,他們在霸州等地,打傢劫舍,劫富濟貧,被當時人稱為“響馬盜”。正德五年,也就是公元1510年,兩人召集數千農民,在霸州發動起義,這支起義軍軍紀嚴明,很快發展到數萬人之勢。這次起義持續瞭三年,才被明軍擊敗,明朝建國以來規模最大的農民起義。

  那麼這次起義是怎麼爆發的?他的前因後果又是什麼呢?

  明正統年間,政治黑暗腐敗,土地兼並加劇並高度集中,人民流離失所,正統後閹宦擅權,徭役繁苛,比以前還更為嚴重,讓農民不堪忍受。在這樣的情況下,爆發瞭大大小小許多次的農民起義,而劉六劉七起義就是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發生的。

  正德年間爆發瞭許多起義,劉六劉七武藝高強,便由霸州官府招募入衙,協助擒捉“盜寇”。兩人屢屢破獲大案,受瞭朝廷很多賞賜。梁洪見兩兄弟賞賜頗豐,便向其勒索金銀財物。這個梁洪又是誰呢?正是當時獨攬朝政的大太監劉瑾的傢人,此人仗著背後有劉瑾撐腰,橫行無忌。梁洪再被兩人拒絕後,腦羞成怒,便向劉瑾告狀,說劉六劉七兩人是畿南強盜。劉謹聽信瞭梁洪的話,讓人緝捕劉六、劉七兄弟。兩人聞訊逃匿,最後無奈落草為寇。後來得知傢人妻子被捕獲罪,一怒之下發動起義。起義之初,便有數千農民響應。又不是吃飽瞭飯,沒事兒做,那些農民追隨兩兄弟起義也是有原因的。

  明朝中葉,河北農民深受馬政之害。政府強令當地人養馬,但是往往要養好馬要付出很大代價。不僅會耽誤農業生產,在馬匹死亡或幼馬達不到規定數量時,還要承擔責任,賠償損失。而為瞭賠償損失,農民不得不“賣田產、鬻男女,以充其數,苦不可言”,時人形容“江南之患糧為最,河北之患馬為最”,由此可見馬政之害。為此爆發的農民起義,十分頻繁。飯都吃不飽瞭,自然要起來反抗,正好又有人領導,當然是一呼百應。

  所以這場起義,歸咎其原因,還是政府的無良。

  正德五年,劉六劉七領導的起義迅速發展為萬餘人之眾。隨後山東楊虎帶領的起義軍也與兩人會和,使得起義軍越發壯大。正德六年,起義軍攻下河北,隨後攻入山東。在此期間,受苦的農民紛紛響應,參加起義的參加起義,供給糧草的供給糧草,一場起義搞得轟轟烈烈,明軍一路潰逃。起義軍一路上殺地主官僚,焚毀官,劫取兵庫,釋放獄囚,武力強盛,明軍不敢與之交鋒。

  正德七年,劉六、劉七率領的一支起義軍,與陸完指揮的官軍交戰,屢屢失利。隨後撤退之時,又與回攻京畿時,在霸州與官軍展開一場大戰,死傷慘重。隨後,分軍的兩支起義軍被明軍各個擊退,劉六劉七俱都在戰爭中死去。由此,明朝建國以來規模最大的農民起義,便落下帷幕。

  明武宗朱厚照任命谷大用總督軍務,平亂的主要大將是毛銳、陸完以及邊將總兵徐泰。這場起義,讓明朝統治者,痛定思痛,知道光憑嚴苛的統治,是不行的。由此,在起義失敗第二年便下令減少瞭賦稅,緩解瞭社會矛盾,甚至在嘉靖年間出現瞭政治較為清明的局面。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