蒯通的人物生平 為什麼蒯通能一說而喪三俊

2016-08-09 21:19:01

  說蒯通之前我們要先回顧一下韓信臨死之前說的一句話:“吾悔不用蒯通之計,乃為兒女所詐,豈非天哉!”這句話什麼意思呢?意思是我很後悔,後悔當初沒有聽蒯通的建議,以至於落到今天被小兒、被女人欺詐的這個下場,真是追悔莫及!從韓信的字裡行間透露出,蒯通絕非等閑之輩。

  蒯通,本名蒯徹,范陽人,因為避漢武帝之諱而改為通。蒯通辯才無雙,善於陳說利害,曾為韓信謀士,先後獻滅齊之策和三分天下之計。韓信死後被劉邦捉拿後釋放,後成為相國曹參的賓客。據傳,東漢末年劉表的謀臣蒯良、蒯越是其後裔。那麼,蒯通作為楚漢爭權史上頗有聲名的辯士,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他一說喪三俊是怎麼回事?

  蒯通第一次在歷史的舞臺上登臺亮相是秦二世元年八月,他的出場還是挺精彩的,作為一位高級話癆加策略顧問,蒯通很享受在遊說中展示自己的價值,當時陳勝命武信君武臣北上掃蕩趙地。蒯通憑借自己三寸不爛之舌,勸說武臣。燕、趙之地聽說此事,多達三十多座城投降,就像蒯通所預料的那樣。這一辯,讓他名滿天下。

  蒯通不是一個愛被束縛的人,他的一生,善謀奇策,智略過人,總給人一種神龍見尾不見首的感覺。而不論哪一次出面,他那張紅口白牙都能不戰而屈人之兵,也許這是一個典型縱橫傢的本色,善辯的蒯通未曾長久侍奉過任何一位主君。

  我們讀史,思維是直線的,隻留心大名鼎鼎的風雨人物,經常忽略英雄背後的謀士。後來,明白無數的英雄都是靠一幹有血有肉的人成就美名的。蒯通這個人還是挺有趣的,由他的話演變而來的成語有一籮筐,如固若金湯、鼎足而立、功高震主、為民請命、群雄逐鹿、捷足先得等等。把這些典故串接起來,都足以概括他的一生。或許是性格所致吧,他總有種唯恐天下不亂的感覺,愛給人出點子,到處煽風點火又忽悠點火的人去幫人去滅火,這種沒事找事的精神實在是令人感動到落淚。

  一說而喪三俊

  智謀超群又自負的蒯通,他的胸中都是治國、平天下的大謀略。可是,在他看來,天下卻又無明主可投。能入他法眼的君主,隻有劉邦、項羽雙雄,至於其他諸侯,根本不足與謀天下。他動員范陽令認清形勢,歸順義軍,使義軍保存有生力量進攻秦軍,又讓燕趙的民眾避免瞭一場戰爭浩劫。為韓信出亂齊之策,後說服劉邦讓自己免於一死,這個人的口才真是瞭得。

  《漢書》稱蒯通為“一說而喪三俊”,司馬遷對他評價為“甚矣蒯通之謀,亂齊驕淮陰,其卒亡此兩人!”班固也認為“蒯通一說而喪三俊”。可見蒯通這張嘴的厲害。三俊指的是酈食其、田橫和韓信,均為當時才俊。

  漢四年十月,蒯通是韓信帳下的謀士,當時韓信接受劉邦的命令,帶領大軍進攻齊國,還未渡平原就聽到酈食其已經說服齊王投降。酈食其想趁此機會戴罪立功,韓信也就此退兵,但蒯通卻極力鼓動韓信偷襲齊國,韓信在蒯通的慫恿之下就占領瞭齊國,齊王一氣之下,拿住酈食其質問,不是說好投降不玩兒瞭嗎?還偷襲我,背信棄義的傢夥!於是,酈食其就被齊王田廣烹殺瞭。

  而攻打齊國的韓信,在戰勝齊國後也將齊王田廣給殺掉瞭。

  韓信占領齊地後,自立為齊國假王,給劉邦以極壞的看法,為日後埋下殺身之禍。蒯通的這一計策,一說就掛掉瞭三個俊才,他的嘴太恐怖。甚至,在韓信死後,作為謀士的蒯通被劉邦抓瞭起來,憑借口舌之利又一次逃過一劫,他說狗吠堯帝,不是堯帝不仁,而是吠他不是自己主人罷瞭,也就是各為其主,沒有什麼好怨的。

  縱觀蒯通的一生,他不好美色,不貪圖錢財,可他偏偏就希望天下大亂,群雄紛爭。這傲嬌的氣勢,讓世人是又愛又恨。

相關推薦